用了15年,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CEO衛哲讓中國人認識了他。這位中國年輕的高級執行官,如同坐火箭一般完成了“從士兵到將軍”的升遷,其職場生涯如同一部將白領染成金領的“衛氏職場史”。美國權威財經雜志《福布斯》稱贊衛哲富有遠見,將幫助阿里巴巴企業間(B2B)公司成為世界頂級企業。
如同一個游方僧,到任何一座廟,都是半路出家,不同的是,這個半路和尚,在漂泊江湖中一路悟道,每一次職場轉換,都是他克服職場短板后的一次螺旋式躍升。
A 小秘書腦袋裝著總經理思維
或許在一般人眼里,他從小就是神童,數學天才。但衛哲自認普通——像其他年輕人那樣敏感,面對職業選擇也搖擺不定。那時,一部電影可能改變他的追求。看到一部劉德華主演的關于律師的電影,他決定去做一個律師。他還想過做作家,或者外交家……
可能是他的中學教育改變了他。那是一家英文教學的寄宿學校——后來證明,這是他職業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將他定位在中國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群中。1993年從上海外國語學校畢業后,他第一份職業是做“小秘書”——在曾被稱為“中國證券之父”的萬國證券總經理管金生身邊做秘書,做一些翻譯工作。
管金生的秘書很少能做滿一年,所以公司上下對他也并沒有抱很大希望。
作為秘書,老板的生活瑣事都要打理好。在端茶送水這樣的小事上,衛哲揣摩出很多技巧:老板喝一杯水要多長時間,講話多就得勤倒,但是講話很有激情的時候不要上前打斷:什么時候又得帶茶進去:老板的打火機什么時候沒油了,該換個新的,這都得把握。
一件極普通的事,衛哲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比如為老板作口譯。衛哲說,如果逐字逐句翻譯,其中一些信息對老板并沒有用處,尤其是在商業談判中,對方言語中流露出來的傾向性遠比表面意思重,但是一些翻譯卻在翻譯過程中把有用的信息給剔除掉了。
剛開始管金生只是讓衛哲翻譯年報,剪剪報紙。這種小事,衛哲當成大事,做足了功夫。衛哲注意觀察,在那么多的剪報中,哪些是老板看過的,以引導自己下一步工作。到后來,管金生不看剪報就吃不下午飯。
翻譯工作獲得肯定之后,老板開始把一些報告、演講稿的撰寫工作也交給他。開始他會出很多錯誤,“起初80%都會被老板批評要求重寫,但是我每次都仔細研究老板不滿意的地方,半年后基本不改一字。”
秘書的工作很煩瑣,但是衛哲卻從中學到了管理知識。比如文件的傳閱,一般秘書會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衛哲卻會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來排序,并且把內容有關聯的文件放在一起。
“不這么做,并沒有人認為不對,但是如果能為老板的工作提高效率,那就是你分內的事。”衛哲說,“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以老板的視角,而不是老板秘書的視角來看那些文件,你也就學到了一些管理的經驗。”
在乎的是細節,因為當你是小人物的時候,能做的只有細節。當這些細節都做好的時候,老板知道,讓衛哲再做復印、倒水、剪報等工作,那是屈才了。管金生開始帶著他,從政府要員到企業家,認識了很多當時顯赫的人物。衛哲學到了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視野開闊。緊接著,24歲的衛哲,出任上海萬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總部的副總經理,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副總。
B 不斷尋找職業規劃短板
“你真的有這個能力嗎?”當上副總經理的衛哲這樣問自己。那時他感覺到:“杠桿最大,負債也最大。如果能力沒有達到那個位置的要求,總有一天要還債。”
果然在1995年震驚業界的“3.27”事件中,萬國證券因為財務管理問題而元氣大傷。從這里,衛哲看到了自己在職場的第一塊短板,決定去真正的百年老店補課。
1995年,衛哲進入普華永道國際會計公司工作,連降N級學習財務管理。最初,永道的合伙人對于衛哲的職位頗為傷神,衛哲主動提出:“要一個盡可能低的職位,就當財務顧問吧。”
從前,衛哲是有專車、有秘書的副總經理,現在公司卻有了將近30個職位比他高的人。但是衛哲并沒有感到委屈,在他看來“這也就相當于有將近30個老師可以教我。”
果然,衛哲以其天分和努力,以及在萬國證券鍛煉出來的良好溝通能力和開闊視野,很快就在新公司脫穎而出。當時永道規定每年升遷不得超過一次,而衛哲一年升了兩次。在那里,衛哲學習到了職業經理人的專業素養,養成了理性精神。
2000年,漫漫熊市開始,衛哲又發現了自己職場規劃中的第二塊短板。他辭職去了百安居,“從資本市場走向零售行業是彌補執行力的短板。有些短板不能等到發生的那天再去彌補。”
在一個全新的行業中,衛哲再一次發揮領導才能,僅僅1年時間,就升任百安居中國區總裁。在任的7年時間,他將公司從原有的5家分店、1300名員工,發展為在中國23個城市擁有55家分店和超過1萬名員工的大型建材零售超市,使百安居成為中國第三大外資零售企業。年營業額達到近10億美金。衛哲本人也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零售連鎖十大風云人物”。
對于自己每一次職業跨越的成功,衛哲都歸結于他對“時代”的正確分析:“我以發展的眼光去衡量職業、衡量得失。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是減薪減酬,但我很有自信,基本進去六個月,薪酬就比原來要高。我選擇的職業在當時都是冷門的,但我對它的發展充滿信心。事實同樣證明,我所投身過的事業都已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
在出任百安居中國區總裁之前的十年職業經歷中,他有過四家公司的工作經歷。平均每個公司工作兩年半,衛哲卻能保障每次跳槽都得到新的機遇。他透露自己的跳槽秘訣是:“經理人在跳槽的時候,不能全部放棄自己以前的經歷,如果沖銷掉自己的全部資產,從零做起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從證券行業到咨詢公司,到首席財務官,再到總裁,并沒有重復老路,但彼此都有關聯,跨度并不很大,否則也很難成功。”“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這是他的十字箴言,也是跳槽時的最低成本。
C 經典的衛氏跳槽學
光環籠罩下的百安居風云突變,2006年7月28日,衛哲突然宣布辭職。
當時,他向百安居中國區的高管作了離職宣布,然后把向公司的通告發到了全國各地。瞬間,衛哲就收到了無數的電話和短消息,有的電話帶著哭腔從很遠的城市打來,衛哲難過地流下了眼淚。但他還是選擇了離開:“我問自己,我該補哪塊短板了?”
三個月后的11月20日,衛哲“空降”至阿里巴巴。出任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兼阿里巴巴企業間(B2B)電子商務總裁。
“今天我來阿里巴巴是彌補電子商務短板的。”衛哲很清楚,“21世紀任何一家企業要成功都離不開互聯網。”
2007年初,履新不久的衛哲很謹慎。他給阿里巴巴所有國際會員發出英文拜年信,很快,8600多封賀信塞滿了他的郵箱。衛哲記得非常清楚,第一封回信來自阿根廷,那位零售商非常感謝阿里巴巴。不是因為他在中國采購了什么,而是因為他通過阿里巴巴,在墨西哥采購到了需要的商品。
純屬巧合,11月5日中石油A股上市,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一天之后,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首個市值近2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成為中小企業的代表。
從萬國證券到永道會計顧問,再從百安居中國區總裁到阿里巴巴企業間(B2B)電子商務總裁,衛哲的跳槽可謂是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這種跳槽路線,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職業范圍,另一方面又很有效地利用了原來職業的經驗和資本,成功地抓住了金融、咨詢、零售、互聯網等一個個在中國新興的行業浪潮。每一次跳槽都是那么的經典、成功,“衛氏跳槽學”頗值得職場“跳蚤”們借鑒。
《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衛哲用四大名著概括一個成功企業要走的四個階段。這,同樣也適用于他個人。
人生的第一階段首先要從《水滸傳》開始,人要想成功,就要“脫穎而出,打破常規”。第二階段已然形成《三國演義》之勢,企業和個人都有了一定的規模,有了強勁的對手:第三階段就像《紅樓夢》,需要管理一個復雜的大家庭;第四階段就是《西游記》,凡間已無事可做,企業和企業家都進入了一個取經、傳經的階段。
衛哲計劃45歲退休,然后要學《西游記》里的唐僧取經、送經——將自己的管理心得和商海經驗,傳遞給更多的職業經理人,傳遞給下一代,彌補下一個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