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幸福的秘訣是,讓你的興趣盡量的擴大,讓你對人對物的反應,盡量傾于友善。”這句話對自己有一定的啟示,我曾經給幸福很多詮釋,具象的,抽象的,還有籠統的,包羅萬象的,但終究沒有理解它的本源在哪里,于是常常感覺幸福有時真的很令人迷惑。
面對羅素這句話,是否可以用這樣描述性的語言加以理解,我們在一片曠野之中,如果只是平靜獨處,那么你體會到的必將是一種落寞,不如四處走走,把這即使空曠的世界當做一種風景,帶著欣賞的目光去發現其中的美麗與魅力,心情是不是可以發生全新的改變呢?所謂“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應該產生于主動去發覺與發現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如羅素所說,讓你的興趣盡量擴大,讓你對人對物的反應,盡量傾于友善。
在一定意義上講,也許有人會質疑,對任何事任何人都趨于茍同,豈不丟少甚至喪失了自己的個性?被同化是一種悲哀。古代的賢人諸如陶潛、王維等等,寄情山水,遠離世俗,正是緣自對官場和現實的鄙棄與憎恨,為何要與之友善呢?我認為,就其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現實而言,大凡有骨氣的人都不會選擇沉湎其中而庸碌恭維,與之不相契合應該是比較睿智的一種人生態度,但這些人并沒有消極沉淪,他們的幸福種植在自己的心中,他們置身于遠離塵世的世界中,打造出屬于生命的一種境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幸福,來的暢快淋漓,來的真實可感。將濃厚的興趣和友善之情遷移至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泉水泠泠,高山茂林,有形的是天然的美景,無形的是沉醉心底的一種禪意。
當今,社會饋贈我們太多的福祉,偉大的社會變革中,人文、文化、道德、興趣等多元化發展相當程度上拓寬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和追求。也可以這樣理解,如今很多人對待人生的態度和價值取向上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衡量。我們常常聽到回答不一的聲音,有的說他很幸福,有的說他不幸福,有的說他不知道到底幸不幸福,有的說他正在期待著幸福。如我一樣,一度很迷茫。
冷靜下來。眼花繚亂的紛繁世界里,我們不妨就圍繞我們自己說一說。“我的地盤我做主”,自己到底給自己做了什么主呢?當面對物質和精神不能達成和諧統一的時候;當欲望很難填平自己內心谷底的時候;當自己從生至死,飽食而終卻沒有回憶起一件令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時,這一生或者生命的某個階段總處于碰撞矛盾之中,那么糾結的生命履歷勢必迎來糾結的人生困惑。具體闡述一下,該花的錢沒有花,該說的話沒有說,該實現的理想半途而廢,該追求的夢想夭折自己手中。一杯殘酒,一本沒讀完的書,一次沒有行動的旅行,一句沒有勇氣說出口的自我批評,一聲對善良者善意之舉的揶揄和嘲諷,這些無疑都給人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遺憾,因此,我們常常感到不幸福或者不十分幸福。
不要給自己造一座孤獨的房子,自己成為其中孤獨的囚徒;不要在那座房子里只會望著墻壁嗟嘆,一定有一扇窗和一扇門并未緊緊關閉。幸福并不像哲學一樣深奧難測,其實它很簡單,不要輕易地拒絕外物他人,不要盲目地否定自己,幸福的尋找,根本沒有理由;尋找的幸福,都會讓你的心之路程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