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是1949年到1980年的“計劃經濟”階段,此階段,企業教育培訓主要分為由上級部門組織的方針政策學習、企業自行組織職工進行的內部上崗、職業技能“掃盲培訓”。當時,政府要求企業做什么,企業就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完成。企業發展的戰略和計劃任務都是由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經營管理者照章辦事即就行。員工捧的是鐵飯碗,沒有升遷和競爭的壓力。
第二階段是1980年到1996年的大學主導時期。這一階段,企業一般請大學教授為員工做普及教育,主要以開拓思想、把握宏觀形勢和進行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的基礎教育。劉光起的“A管理模式”就是那個時期的經典代表。
第三階段是始于1997年的培訓產業化時期,至今方興未艾。1997年,和君創業、派力營銷、群英顧問等一批專業培訓公司出現,短期公開課持續升溫,開始注重專業技能和行業特點,但內容依然缺乏針對性。1999年以后,企業開始注重個性化服務,從個別內部培訓課程到系列內部培訓,企業內訓市場大幅增長。
第四階段是進入21世紀以后企業的自主教育時期。大批知名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管理培訓體系,尤其是企業商學院或企業大學,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獨立或與外部機構一起開發適合自己的系列培訓課程和培訓管理機制。如1999年的海爾大學,2002年的金碟大學,2003年的蒙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