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人體的認識
八十九、形意,形行,行為的關系
中醫對人體的基礎認識,目前的文獻資料中所展示的內容,還都局限在形意語言表達的范疇之內。也就是說,中醫使用的語境,還是停留在形意表達的屬性直觀邏輯表達范疇。而形意邏輯的來源,則是陰陽五行。
我們說當前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形意語境的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陰陽的神秘化,二是五行的濫用。
首先,我們講一下陰陽的神秘化問題,我們可以解釋這種神秘化為:陰陽認識的原則性之外存在嚴重的任意認識性與解釋性。也就是說,對陰陽的四相定義沒有一個具體形式邏輯化表達過程,沒有一個具體物質邏輯化表達過程,更沒有一個量值邏輯化表達的過程。也就是說,陰陽雖然有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具體原則性的定義。但是,沒有可以表達陰陽到底是什么東西的具體形貌表現型邏輯可以表達。形式邏輯,量值邏輯,態勢邏輯都不能有一個層次分明的邏輯推理的過程產生。
中醫基礎理論中對陰陽認識邏輯的形意化任意。與易經中對陰陽認識的卦爻化恰恰形成了一個認識反差,易經的陰陽被嚴格的定義在數字陽一陰二陽三陰四……,與陰爻,陽爻之中。用句形象的比喻來說,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觀是靈活到可以任意,易經中的陰陽觀則教條到不能離開數,也不能離開爻。也就是說,在中醫中一種生理形貌,醫生的認識角度不同與分析的方法不同,則解釋可陰可陽,陰陽辯證。在易經中對陰陽的確定性,則必需有數有爻,以數定爻,以爻定卦。規矩嚴謹不可逾越。
盡管易經已經走進了用數字與形爻來表達陰陽的定式范疇,但是,并沒有數量邏輯推理過程的產生,也沒有形理邏輯推理過程的產生。仍然易經也用了態勢的描述方法,通過卦辭,爻辭來解釋其中的陰陽關系變化過程。但是,數字表示法與卦爻表示法也只是拘泥于一種形式,而無法形成一種邏輯推理的數理形式,或者形理的形式產生邏輯關系。歸根結底,還是通過了辭的形意解描述了它的整體態勢與分形態勢。
所以,我們可以說,易經文化,與中醫陰陽文化,目前流傳下來的內容仍然是局限在形意文化水平上的陰陽觀。但是,這種形意認識理論,并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它肯定有它的產生來源與認識過程。那么,這種知識的原始來源是什么呢?通過我們這一個階段的屬性數學學習,大家已經感覺到了其中蘊藏著非常深奧數學內容。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形意文化的數學計算科學的進一步開拓,建立形貌量值計算體系,與態勢量值計算體系,通過兩個體系的結構性來挖掘遠古時代的屬性數學真諦。因為我們畢竟是在屬性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中華民族。具有屬性研究的天賦。只要走出線性數學的困惑與束縛,走進屬性研究的天地,我相信,古人能作到的,我們一定能作到,古代人沒有作到的,我們也可以去開拓,去創造。
形意文化的本質就是以形寓意,形可表達意思。意思與形具有可溝通性。這個溝通,在現代科學的量值科學領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形在現代數學中表達的是一種定型,而意則是一種不定式。定型與不定意之間的屬性關聯,顯而易見是一種動與靜的區別。
在這個認識層面上,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形意結構的屬性文化與量值結構的形式文化之間的本質區別,就會進入一個動靜觀的新認識之中。也就是說,現代數學的幾何學,我們可以稱其為靜形學,而屬性數學的幾何學,我們則應該稱其為動形學。
動形學與靜形學的區別在那里呢?靜形學研究的內容就是形的量值結構性。把各種形的結構性用量值的結構不同來作出公式化的表示。也就是說,它所研究的層面,是數字量值性與向性構成的組合。研究的是數與形的關系。
而動形學研究的內容顯而易見不在數與形之間,而在形與形之間。也就是說動形學研究內容是研究形與形之間的關聯關系,是通過形與形之間的結構關系與變化關系來展示大自然的整體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屬性變化規律性。
于是,我們可以把形式存在科學也按形式科學中的動形科學與靜形科學的劃分方法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形的量值屬性。研究的是量變與形變的關系。而且通過量變與形變的關系,為進一步表達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作為一種認識的工具。也就是說,現代數學研究內容是量變與形變之間的關系。它展示出來的規律性,被現代哲學、物理學引用為研究量變與質變的數學計算工具與推理分析方法。
另外一類則是中國的屬性數學,它研究的形與形之間的變化關系。而且通過形變與形變的關系,為進一步表達形貌與態勢關系提供一種認識的工具。也就是說,屬性數學研究的內容是形變與態變之間的關系。它展示出來的規律性,被中國鼎文化所引用為研究形變與態勢變之間關系的理性推理工具與認識世界與大自然的方法。
顯而易見,現代數學與屬性數學在形幾何的研究內容上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存在相同,也存在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用量值來表達形。不同的是現代數學只研究數與形的關系,而屬性數學不僅僅研究數與形的關系。而且通過數與形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形與形的變化關系,數與數的變化關系,研究形與形,數與數,數與形的三焦體系關系。而且把這種研究方法,擴展到形貌變化與態勢變化之間關系的規律研究中。形成了中國形意文化。因為形貌變化規律的屬性化與態勢變化規律的屬性化則可以用來解釋形,意變化的規律性。
也就是說,中國的形意文化與現代的形數文化,是兩個相同的數與形的認識體系,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數與形的認識體系。相同的內容是他們都在研究數與形的結構性與變化性。不同的則是現代數學只研究了形與數的關系,卻沒有進入形與形之間的屬性變化關系,數與數之間的屬性變化關系,形與數之間的屬性變化關系的三焦狀態一體化屬性研究。所以,我們可以說,東西方文化的分歧焦點,并不在于形與數的研究方向,而在于對形與數的量值認識與屬性認識差異。并不在于屬性陰陽的運動抑揚認識,而在于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陰陽觀是如何進化為三焦論。
由此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中的陰陽觀,并不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因為陰陽抑揚,與發散,收斂,盈虧,消長……都可以用形抑揚來作出表達。而在中國的語言結構中,抑揚與陰陽是諧音關系。抑揚用來表示運動的趨勢,陰陽表示變化的態勢,與時間更替的屬性。也就是說,屬性抑揚與屬性陰陽,可以被劃分為兩個體系來認識,他們就是三焦論中表現出來的時間與時空間。
講到這里,問題已經非常明晰了。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分歧,就是對時空的認識問題。就是時空觀的不同。
時空觀的形成,與我們對形的認識有直接的關聯關系。無論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靜態認識或者動態認識,我們都離不開形貌表現型屬性的客觀存在認識過程。也就是說形貌表現型的屬性特征是人類認識與意識產生的直接條件。無論是通過感覺或者感悟我們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認識的第一內容,都是形。形的捭闔認識,是人類意識行為的基礎。所以人類的神經意識性,也可以表達為意識形態。而且這種形態的變化規律,也同樣要遵循形與形,形與數,數與數一體化構成的三焦結構規律。
這就是說,行為科學,與數理科學之間,由三焦結構規律的誕生,就進入了一個形貌表現型屬性與意識形態的態勢認識屬性可以共同鏈接在一起的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初始邏輯,就是三焦論。
形維的客觀存在性,與人類可以通過意識形態來認識形維的行為性。完成了一個形的形維與人類意識形態范疇中的行為認識的轉換。這種轉換之所以能夠完成,除了人體結構具有神經對外界形維反射與反映到人類神經形貌的對應凹凸形結構性的一體化能力之外,就是神經的行為與客觀的形維具有形與形之間變化規律的一致性。
在這個認識層面上,我們則可以說,人類的行為意識,是客觀形維在人類神經體系中的反射或者反映。之所以人類的神經可以對客觀存在的形維作出反映,就是因為人類的神經結構,具有可反射客觀存在的形維的行為結構性。只不過,外界的形維也可能是兩個五行體系的龐大結構,而人類神經中的行為則只是兩個體系之間的一直二折鏈接方式的構成。而這種一直二折的形記憶形式,一旦被人類的神經體系而興奮還原。就會依據形與形產生的形貌表現型屬性,把行為轉化為形維的意識形認識。
客觀存在的形與維,與人類意識中的行與為。存在形與行的可互通,互變性。這種互通,互變的關聯關系,是一種相結構的鏈接。但是這種鏈接具有直觀邏輯的不可思議性。但是,我們通過不直邏輯的陰陽辯證觀,卻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到一種形行的認識。也就是說形與形之間的變化關系,我們可以稱之為形與形之間的變化行為。如我們在前面講過的方圓,它們是兩個屬性不同的形。但是,他們之間不僅僅存在量值結構上的關系。而且存在形與形之間的直曲屬性的變化。直四折為方,曲無折而輪回為圓。天圓地方用的是方圓屬性表達的是天地之間的變化關系。而不是表達天圓地方的一成不變性。天地之通,天地之變,是天圓地方論的核心。
今天我們先講到這里了,明天我們再來講行為與五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