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幾條家長給孩子定規矩時需要遵守的準則,請家長對照一下自己做到了多少?
規則不要太嚴厲
在給孩子訂規則時,如果爸爸媽媽能用他愿意接受的形式進行,也許能避免很多矛盾。
用直接的而不要用會刺傷孩子的說法。如不要說:“你的房間看上去真亂!”而是說“請你把玩具收拾好!”
用明確的而不要用含糊的說法。如不要說:“穿得暖和點!”而是說“把帽子戴上!” 如孩子玩得高興不想吃飯,要明確向他指出:“吃飯時間到了,我們一起收拾玩具、洗洗手準備吃飯。”你可以答應飯后再和他玩。明確讓他知道他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用正面的而不要用負面的說法。如不要說:“不要跑到街上去!”而是說“在院子里玩!”
要學會稱贊他而不是責怪他。如果他把玩具交到你手上,照你的話去做,就要稱贊他,用親吻擁抱表示鼓勵,使他明白你喜歡他做什么,不喜歡他做什么。訂規則時態度要嚴肅些,但不要責怪打罵。要多從正面鼓勵,表揚他做對的事,不能引起他的反感。
如果孩子大哭大鬧,可以冷處理,不去理他,也不要顯得緊張,舍不得,你管你做事、吃飯。等他哭過了安靜下來,可以再和他交流。
訂規矩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撒網
爸爸媽媽們在訂規則之前,要好好商量一下,制定出計劃。一旦你定下了規則,就要堅持到底,必須讓孩子做到,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你要知道,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里。如果你規定孩子每天睡覺前一定要把他的玩具整理好,那么在實際生活中就必須這樣要求他,等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后,他就不會再故意耍賴或找借口不遵守了。
因此要給孩子訂規則,最好想清楚了,一步到位,否則反反復復會給孩子添更大的麻煩。
不要無休止地和孩子“討價還價”
有些媽媽說,我每次都向孩子解釋得很清楚,為什么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須做,但孩子還是不肯放棄他的想法,最后常常陷入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中,有時為了一些小事就會纏磨很久,比如每天要不要刷兩次牙。
向孩子解釋原因、顧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簡單地命令孩子好,但好言相勸也不能沒完沒了,孩子會利用這樣的場合進行長時間的討價還價。如果你首先表現出猶豫,孩子就會“乘勝追擊”,最后往往使你定出的規則順著孩子的心意轉換。
而且并不是所有規則都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并討價還價的。比如,在外遵守交通規則就沒有孩子反駁的余地。此外,當時間很緊或你耐心不夠時,就不要與孩子繼續纏磨下去。這時,你只要對孩子清楚地說一遍:“現在結束討論,就這樣做!”就行了,不要有絲毫的猶豫。如果孩子發覺你是很嚴肅地說這件事的話,一般都會照你的話去做。
不要有太多的懲罰和物質獎勵
許多爸爸媽媽會在制定規則時給孩子許下一些獎勵,或者處罰措施,比如:“如果你將東西整理好,我就給你吃個冰淇淋。”或“你如果再不整理好東西,我就把你的玩具扔到垃圾筒里。”
雖然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我們已經發現有時一個獎勵或一個懲罰比一千句話都管用。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方法一般只能在特殊情況下采用,否則孩子遵守規則動力,可能只是隨之而來的獎勵或懲罰,而非規則本身的意義。
所以在決定給孩子獎勵或懲罰時,盡量與他要遵守的規則結合起來,讓孩子把規則記在心上。比如,你為孩子制定了“每天只能吃兩顆巧克力”和“每天睡覺前都要把玩具整理好”的規則,如果孩子沒有遵守,你可以對他說:“如果你不把玩具整理好,那么明天你一顆巧克力都不能吃。”
有些規則你和孩子都要遵守
大部分規則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爸爸媽媽也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比如,要讓孩子規律進食,家長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范,不挑食,不浪費。要讓孩子懂禮貌,家長自己就要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使用文明用語。
家里人也要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互相配合方能取得成功。而且,給孩子訂規則,不要只是訂規則,還要幫助孩子自己認識到為什么要守這些規則,否則孩子將來就又會像現在的一些大人那樣,只要沒人管就胡來,怕別人說的時候才守規則。
定規則容易,讓孩子自己理解為什么要有規則難。但是只有他真正理解了,才是長遠的事,他才真的能夠能夠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做一個自由的人。
遵守規則要循序漸進
讓孩子遵守規則是一件長時間的事,要讓它自然形成常規,不可操之過急。
注意,規則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時,規矩多只會帶給孩子壓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如果循序漸進,從執行幾條簡單但關鍵的規則開始,孩子比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