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業場所有害因素的評價
(一)評價的涵義和作用。以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衡量作業場所的職業衛生狀況,判定作業人員會否受到職業性損害。為制定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二)評價的方法
1、按規定的方法測定作業場所有害因素的濃度(強度)。
2、將實測值與標準值比較。如實測值不超過標準值,則可判定這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狀況合格,工人長期在此環境下工作,其健康不會受損害。如實測值超過標準值則工人健康會受損害。
(三)評價的標準
1、GBZ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GBZ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1)粉塵毒物的職業接觸限值。
a. 最高容許濃度。
b.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和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
(2)噪聲的職業接觸限值。
2、標準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四、作業場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
(一)控制的涵義和作用。采取職業衛生工程技術措施、個人防護措施、衛生保健措施和組織管理措施消除、減弱、限制有害因素,使作業人員不受其害。
(二)控制的對象、措施、對策。
1、控制對象——接觸濃度(強度)與接觸時間。
(1)控制作業環境有害因素的濃度(強度)。
(2)控制直接作用人體的有害因素的濃度(強度)。
(3)控制接觸時間。包括單次接觸時間和累計接觸時間。
2、控制的基本措施。
(1)優先運用工程技術措施,控制作業環境中有害因素的濃度(強度)。這是控制有害因素的根本性措施。
(2)輔以個人防護措施,控制直接作用人體的濃度(強度)。這是工程措施不能有效控制時的必要的補充措施,個人防護的作用有限,因而不能以之替代工程措施。
(3)配套衛生保健措施,加強對勞動者的個人保護,對職業禁忌癥患者不讓其從事相應有害作業,對女工未成年工采取特殊保護,對有害作業人員注意營養,經常鍛煉以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4)采取組織管理措施,強化職業病防治管理,保障以上三項措施有效實施,發揮作用。
3、控制的基本對策。
(1)消除,是通過改革工藝,用不產生有害因素的工藝、設備、物料取代產生有害因素的工藝、設備、物料,使作業環境不存在有害因素,實現本質安全。
(2)減弱,部份消除作業環境的有害因素,使危害程度降低。當降至衛生標準時就不會對人的健康造成損害,如不能降至衛生標準則還應采取個人防護措施,減弱也是通過改革工藝、設備、選用危害性小的物料和設置安全裝置來實現。
提高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使勞動者和有害因素不接觸或減少接觸是消除、減弱的有效方法。
(3)限制,將有害因素局限在作業環境中的特定空間,使之不擴散(或減少擴散)到作業人員活動的空間。限制形式有:
①限制在一個全密閉(屏蔽)的系統。
②限制在一個半密閉(屏蔽)的系統內,在系統的開口處(如加料口)將有害因素排走或消除。
③限制有害因素進入隔離操作室,使室內的有害因素濃度不超標。
④限制有害因素與人接觸(個人防護)。
⑤限制有害因素與人接觸的時間(減少接觸時間)。
消除和減弱是通過改變作業環境中有害因素的數量而降低有害因素的濃度。限制則沒有減少有害因素的數量,而是改變作業環境中有害因素在空間上的分布,使作業人員活動的空間中有害因素濃度降低。消除、減弱和限制都必須有足夠的可靠性,對危害大的有害因素要采取多重控制。控制的方法往往是多種工藝措施同時采用,以發揮更好的綜合效果。
(三)生產性粉塵危害控制
1、工程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采用無塵或低塵的工藝及設備,自動化生產減少接觸。
(2)濕法作業。抑制粉塵擴散飛揚,加快粉塵凝聚沉降。
(3)密閉塵源。將粉塵限制在密閉罩內不能逸散到作業環境。
(4)通風除塵。將塵源處產生的含塵空氣抽走,使粉塵不能擴散到作業環境。
2、個人防護措施。使用防塵口罩等防塵用具,減少吸入的塵量和皮膚接觸。
3、衛生保健措施,包括體檢,注意營養、增強體質,重視個人衛生等。
4、組織管理措施。包括防塵責任制度、防塵教育、定期測塵、防塵設施維護管理、建立職業衛生檔案等。
(四)生產性毒物危害控制
1、工程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采用無毒或低毒的工藝及物料,自動化生產減少接觸。
(2)生產過程密閉,將有毒物料限制在全密閉的生產系統內不和人接觸。
(3)隔離操作。通過隔離室使會排出毒物的設備與人隔離,減少與毒物接觸。
(4)通風凈化。將含有毒物的空氣抽走,防止污染作業環境和降低環境濃度。
2、個人防護措施,包括呼吸防護和皮膚防護。
3、衛生保健措施,包括體檢,注意營養,增強體質,重視個人衛生等。
4、組織管理措施。包括責任制度、教育培訓、操作規程、監測評價、應急預案,防毒設施維護管理、建立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等。
(五)噪聲危害控制
1、工程技術措施
(1)降低聲源噪聲。改進工藝、設計、加工使設備噪聲強度降低,聲源合理布局。
(2)在噪聲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
a. 吸聲 b. 隔聲 c. 隔振 d. 阻尼減振 e. 消聲
2、個人防護措施。佩戴防噪聲耳塞、耳罩等。
3、衛生保健措施,包括體檢,合理安排工間休息等。
4、組織管理措施。包括責任制度、教育培訓、個人防護監督、防噪設施管理、衛生檔案等。
(六)防暑降溫
1、工程技術措施。
(1)合理設計。包括廠房設計、熱源布置、余熱利用、機械化生產減輕勞動強度和自動化生產減少接觸等。
(2)隔熱。將高溫熱源與人分隔,如隔熱墻、隔熱操控室和休息室等。
(3)通風散熱,包括自然通風、機械抽風和局部送冷風。
2、個人防護措施。穿戴各類防熱隔熱個人防護用品。
3、衛生保健措施,包括體檢,補充水份,增強營養,安排工間休息和現場醫療。
4、組織管理措施。包括責任制度、防暑教育、工間休息與作息制度、通風設施維護管理、衛生檔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