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廣大養生家和醫學家最忌諱的一種不良情緒是——怒。因為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禍首,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家里或社會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發雷霆、火冒三丈、怒不可遏,這樣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常會徒傷其身。
發怒,對人體健康來講,有百害而無一利。祖國醫學認為:“七情”之中,以“怒”對心臟危害最大。《黃帝內經》一書中說:“喜怒不節則傷臟,傷臟則病起。”晉代養生家葛洪在《神仙錄》中稱:“憤怒不解傷人”;宋代養生家溫草的《瑣碎錄》也說:“怒甚偏傷氣、損壽”。中醫還有“怒大傷肝”、“怒則氣上”之說:生氣動怒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使氣機升降紊亂,氣血運行失于流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嚴重時甚至會釀成“氣死人”的大禍。
相反,平時心胸開闊,與人為善,光明磊落,遇事不怒,則有利心身健康。有資料表明:凡健康長壽的老人,他(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性格平和、虛靜恬愉。若要做到這一點,即須忍。古人云:“能忍壽亦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一個人的舒暢心理環境,還需要依靠社會和家庭來協調,就是要在全社會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家庭形成一種尊上護下的良好風尚。平時人人要自覺的從我做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多為他人著想,做到互幫互助,“我愛人人、人人愛我”,共創和諧環境、文明社會;并善于從生活中尋求各種樂趣,多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且力所能及的有益文體活動,把日常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讓自己活得更充實、輕松、幸福、安逸,這樣自然也就有助于身心健康與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