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每當提起朝鮮戰爭的時候,我們得到的 印象都是志愿軍以劣勢裝備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是100多年以來中國人第一次真正的勝利,也從此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當然對 于志愿軍前輩們的戰斗意志,英雄氣概,獻身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驕傲,也贏得了對手尊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內外交流的增多,特別是蘇聯解體以 后,蘇共中央檔案的解密,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以前沒聽說的新證據,筆者也產生了一些新的不成熟的看法和網友們探討。
從世界發展史上看,一場戰爭結局的影響要看這場戰爭對參與國戰后國家地位的影響,如果戰爭的結果改善了這個國家的地緣政治態勢,則戰爭的結果是正面的多,如 果是沒有改善或者破壞了這個態勢則戰爭的結果是負面的多。
開戰前,在沿海一線雖有蔣介石集團的騷擾,但尚沒有形成第 一島鏈的包圍圈,戰爭后有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華實施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全面封鎖,直接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據《美國第一次戰敗》一書寫 到,朝鮮戰爭后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和封鎖要超過對蘇聯的敵意和封鎖,這一切是因為朝鮮戰爭。
開戰前,在當時美蘇爭霸的 國際大環境下,中國并沒有確定加入哪一個集團,曾長期給蔣介石當幕僚的張治中將軍提議在美蘇中間基本保持中立,可以有機會在兩強中左右逢源,開戰后,只能 導向了一方,以另一方為敵,失去了與西方世界30年的聯系,至于后來又與蘇聯交惡,把我們本不發達的國家置于與世界僅有的兩大超級大國為敵的危險境地,實 在是國家戰略管理上的下下之舉,為什么我們偉大的決策者總是選擇最糟糕的決策呢?不提也罷。
從原供職于中國社科院后 下海經商致富后到莫斯科獲得大量一手蘇共中央檔案復印件的現華東大學教授沈志華先生的研究中,我們知道,是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在前,朝鮮戰爭爆發在后, 北朝鮮在發起攻擊前并沒有向中G打招呼,我們是后來參與,或者講是被脅迫參戰。但不管朝鮮戰爭是否發生,因為這個又好看又好吃的條約(毛語)的簽訂和發 布,我們已經選邊站了,而且選了最不利的一方,“遠交近攻”的典故告訴我們,歷史上的中國人尚知道要與對自己最無害的一方結盟,可我們事實上是選了最無恥 的一方當我們的盟友。當時的選擇讓我們的選擇已經不多了,這也是被迫參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這就是所謂的偉大戰略家的歷史選擇吧。
而 在聯合國安理會具有否決權的蘇聯卻在聯合國朝鮮問題大會召開時拒絕出席會議,形成實際棄權,讓美國順利的通過了成立聯合國軍的決議,造成了中朝軍隊與全世 界為敵的局面,在世界道義面前失分,這不能不說是斯大林蘇聯外交的一大敗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既然開戰了,我們是 不是在戰爭對我們最有利的時候,實現了停火?為什么1951年7、8月間雙方確定的停火線和1953年7月底的實際停火線區別不大?兩年的血的代價是不是 白費了?
至于中國大國地位的標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是因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而作為戰勝一方同盟國主要成員之一而獲得的,時間在 1945,而不是1950以后;若非朝鮮戰爭,大陸獲得聯合國席位是不是更早些?
作為一個國家戰略態勢主要標志的友好國家或者盟國,二戰中 除日、德、意集團外,幾乎都是中國的盟國或友好國家,二戰后的1946到1950年間中國在世界上可以說沒有明確的敵人;朝鮮戰爭參戰后,除了蘇東集團這 些所謂的盟友外,我們在世界上幾乎沒有盟友了,西方先進國家幾乎沒有一個。
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朝鮮參戰對我們國家的負面影 響多于正面影響,一定程度上是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其結果至今還在從負面上影響我國,所謂的血盟關系已經成為金氏封建朝廷勒索中國的一條歷史枷鎖,不斷的 還在給我們添亂。
對二戰后世界軍事形勢頗有見解的作家李鋼林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二戰后那些勢均力敵的大國,特別是蘇聯和美國兩家,無論嘴 上罵得多響多大,是絕不會親自上陣動手的,實在動手的話,都是仆從和嘍啰上,或者是打仆從和嘍啰,主子和主子是絕不會動手的,蘇聯打阿富汗,美國打越南是 這樣;古巴在非洲的戰爭是這樣;為什么呢,因為主子和主子動手的代價是太高了,以后也不好說話,這個道理杜魯門和斯大林懂,肯尼迪、尼克松和赫魯曉夫、勃 列日涅夫懂,小布什和普京也懂,要不格魯吉亞人被俄羅斯軍隊打的那樣慘,他倆在北京奧運會看比賽見面時像什么也沒發生那樣客氣。
聯想到朝鮮戰爭,我們用的大部分是蘇軍淘汰的二戰軍火,還要自己出錢,蘇軍空軍出戰都是穿的志愿軍的軍服,飛機上涂得也是志愿軍的軍徽,美國飛行員在交戰時 甚至認出對手的俄羅斯面孔來,雙方心知肚明,可就是都不說破,其中原因都清楚的很,就是絕對不能破了大國間的面皮。由此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我們集舉 國之力,派出百萬大軍,犧牲數十萬優秀兒女的抗美援朝是不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呢?雖然心里十分不情愿,但事實是擺在哪里的,我們是實實在在的是做了一回人 家的大仆從和大嘍啰。為什么美國、蘇聯的朝鮮戰爭檔案都解密了,我們的朝鮮戰爭檔案還不公開解密,所謂秘密,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難道近60年的朝 鮮戰爭還有那么多不想讓人知道的秘密嗎?
朝鮮戰爭的結局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更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百萬將 士的鮮血和生命打造的籬笆墻,不僅阻擋了敵人的進攻,也阻擋了我們走出去的步伐。朝鮮戰爭后形成的對華包圍圈也是我們沒能夠享受到二戰后的和平紅利和世界 經濟社會大發展的機遇期的重要原因。一位英國學者在評價德國在一戰后的困局時指出,德國人是費盡心血,努力打造了一個鐵籠子,最后卻是把自己關了進去。我 想朝鮮戰爭后中國的糟糕處境也是類似吧,偉大決策者的決策錯誤,是要整個國家民族的代價來償還的!教訓可謂深刻!
大國交往,本質上是利益至 上,英國人說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至今是各國外交家的第一信條,不好聽,但管用。蘇聯奉行的外交政策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外衣下的實實在在的 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美國也是如此,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時時刻刻想到自己的國家利益是什么,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戰爭是 一種特殊的國家交往形式,戰爭的目的必須符合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特別是與大國間的戰爭,事關國家生死,民族安危,必須慎之又慎,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和民 族意志,必須通過國家程序來決定戰爭的發起和終止,避免那些偉大的人物頭腦發熱用什么崇高借口為他人做嫁衣,把國家引入災難,讓民眾承受無謂犧牲。民族犧 牲和民眾生命的代價必須與國家的最高利益相符合,而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幻想和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