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業的狀態,許多能做好顧問的、確不能夠傳播思想和方法,許多能好授課的、卻沒有實操經驗。講的頭頭是道,項目一做就死。目前行業里面既可以做好顧問又可好授課師人才骨干還是奇缺的,久而久之,包括很多企業、客戶也認為,做顧問的不適合做老師,做老師的不適合做顧問了!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只不過說明市場更多的需要這樣的人才產出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講,企業也需要培養出復合型的咨詢師,既能做診斷,能提交文案,輔導,在大量案例和趣味互動中,實現實際效益的產出,更符合發展的形勢。
大多數做咨詢的顧問,只要有系統知識,熟悉使用工具,有過相應實際的工作經驗,就可以根據項目板塊設置目錄,根據目錄的框架結構制作流程。有的可以根據項目文案做一些比較簡單的闡述。
作為職業老師的要求相對就比較高,需要口才,良好的表達能力,風趣幽默,妙趣橫生,有大量的案例輔導,能夠針對不同的人設置不同的課件,對所接觸的團體互動的要求相對也會比較高,沒有相應的鍛煉,還是難以做到的。
作為咨詢行業,對專業的理解有待闡釋,很多人認為所謂的專業就是要非常熟悉專業模塊,比如;營銷策劃,營銷管理,六西格瑪,BSC等這樣的專業術語和模板。
這個當然需要,市場和現代的企業更需要針對其本身專業的不同量身定做,這點是需要比較靈活一些的。
咨詢的框架結構可以按部就班,針對中國、中小企業本身狀態,筆者認為在采納上可以融會貫通一些。效果會更好。也就是需要更多的借鑒思想的力量,來做好咨詢,就是說,不是你僅僅告訴他那個道理,而是讓客戶能夠切實感受和體會,這種感受和體會往往需要一種視野和格局。為什么這類方法奏效的原因,因為本身中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時間不太長,我們各行業的經營水平也不是太高,如果沒有借鑒,就更沒有水準了。
作為比較卓越的咨詢機構,從自身的形象展示開始,是精益求精的,提煉再提煉,找到最佳的詞匯是根本。在提交給客戶的文案、也是再三提煉和校對,自己做到最佳,最高水平以后,才提交給客戶的。因此,咨詢機構,或者咨詢師的認真和用心上面是有很高要求的。
咨詢師的要求是專業加上使命感,使命感實際上就是咨詢師的格調,也是思想的高度,是衡量咨詢師水準的要求,使命感是確保產出的無形力之一,是真正衡量咨詢師的晴雨表。
行業里面實戰型的師資,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身體力行,自己做調研,自己做數據提煉與分析,客戶溝通,把握整個操作過程,確保項目落地。
作為職業師的要求,需要在前面我們交流的要求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授課訓練,在面對公眾環境的條件下,需要更多的經驗積累,公眾演說對于人來說是一大挑戰的。
中國企業認識的環境,很多事受到很多局限的。
比如大家所謂的行業經歷,受到很多狹隘的理解,這在前面我們已有闡釋,中國的職業化,經營化水平相比國外,外資環境還是低下的,需要借鑒更多外部的經驗引導。
真正合格的咨詢師,還真要經歷和閱歷比較多、方可勝任,這絕不是聳人聽聞,面對大多數中小企業,各方面比較原始的狀態,系統和結構、定制能力弱了,就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傳統大家對咨詢業有個誤區,認為咨詢師很容易做,這幾年隨著行業的洗牌,很多不愿意忍受寂寞的人員,該干嘛干嘛去了,留下的就是比較有水準的,能夠產生美譽度的,留了下來。
面對中國大多數中型以下企業,如何讓企業活的更有滋有味,活得更長,這就把問題擺到了議事日程上。從多年前開始,大家以績效、利潤為衡量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實戰的要求更高,沒有真正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做不到的。
無論是專業顧問師,還是職業授課師,本身既沒有特殊分別,又有現實上的區隔,這就要求通過團隊緊密配合時,加大現代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稱職的顧問師,優勢卓越的講師”
在一定程度上,讓復合型人員、效果好于多人組合、會更合適發展。
無論顧問師,還是講師,有一點、就是須以實戰效果為準。
現代講,很多客戶要求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產出。業績,利潤。要在本行業立足的同仁們需要思索,如何正本清源,換來本來面目,勢在必行。
如何讓自己成為真正稱職的咨詢高手,還需要做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