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多年以來,每談及職業化程度,許多業主就搖頭!確實,中國的職業化環境是需要很大力提升的!
如何才能更有效率提升企業、及組織的職業化環境呢!職業化環境與高效率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余君老師就近受邀為一家農機公司診斷,有幾十年的一家企業,原國企背景的公司,多年前,通過外資收購,在新加坡上市了,當然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約,說白了,也沒有圈到錢,企業所生產的農用機械在局部區域占領相應的市場基礎上,由于經營觀念和市場策略、包括研發技術的局限,導致企業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為農用工業品,目前的態勢是技術落后,經營凌亂,成本偏高,產品沒有競爭力,自己不能適應外部區域,不能開花結果的同時,固有的區域市場占有、逐漸下滑,其形勢不容樂觀。
當我們一行,對工廠實地考察和訪談,第一印象是作為一個較為老字號的工業品企業,凌亂不堪,作為企業的一個營銷舉措,以舊換新本身沒有錯,問題在于處理問題的思路導致凌亂的狀態,更為嚴重的是,工廠內部工人的工作環境極其不堪,煙熏火燎的狀況,我們站幾分鐘都受不了,員工每天至少要工作八小時,可想而知,為什么質量上不去,為什么老是翻來覆去出問題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環境的罪過,沒有打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如何有好的產出呢?如何能夠激發工人的積極性呢?
作為工業品企業,面對的客戶群相對較少,企業的品牌,更多是需要靠經年累月的經營中,通過整體的狀況,讓客戶切身感受,合作企業的經營實力,迎合現代的品牌規劃與實操,不斷創造價值,給客戶實實在在的好處,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高效益和真正的經營水平。
無論是工業品還是快消品,有一點的共性、那就是,品牌都是由內而外的,內部沒有很好規整的時候,外部是不可能有品牌的。
我們發現,當一個企業內部沒有具備合適的組織架構,沒有結構化的KPI 管理模式,沒有合適的流程作支撐時,企業外部的活動和舉措幾乎不能有效的實施,原因在于企業內部本身離心離德,大家不會考慮到出自己以外的人的利益,不會考慮價值鏈利益,也沒有人會靜心思考中長期發展,沒有凝聚力,沒有企業團體的概念,無法形成整體的智能聚焦。都是拜環境所致。
大量的事實證明,職業環境的提升,直接促進高績效的產出是作為基礎的,沒有良好的環境,就缺乏高效產出的土壤,也就沒有了高效率可言。
如何更有效率的改變環境呢?
余君老師多年的咨詢實踐、總結出一套企業績效快速轉變工具。即;主要從三個方面轉換,一是從形象入手,企業管理應從形象上多下功夫,也最容易做到,人員是否整整齊齊,機器設備是否有效排列組合,設備和地面是否干凈和清潔,人員的整潔程度等等。
其次,在行為規范上要求,當一家企業能夠做到形象整齊的時候,必有行為規范輔導,行為規范、在于獎罰分明,制度切實運行,自然形成規范,企業形象自然產出。
再則,當企業和組織形象規范了,行為規范后,我們將可喜的發現企業人的思想也就會跟著轉換了,這個也是由淺入深的道理,從最容易的角度入手,然后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采取這些切實可行的步驟后,企業的管理自然上去了。
當然,這其中還需要做很多人的思想工作,必要時候需要重手法,需要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要做許多溝通和激勵,能夠讓相應大多數的人群接受規范是關鍵,此舉會帶給大家什么好處,這就需要硬實力(體制)和軟實力(經營藝術)相結合。
總之,我們需要在硬環境的條件下逐漸規范人所需求的軟環境,兩方面相結合,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關鍵還在更多站在發展的高度上、員工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企業與團體要共贏,企業要不斷發展壯大,只有這樣才能振奮人心,迎合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