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最佳課堂結構,體現為教學過程、教學程序的最優化。而最優化的要求淺而言之就是突破舊框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少課堂教學無效勞動。不搞課內丟掉課外補;校內丟掉校外補;教師丟掉家長補的馬拉松無效勞動。最優化,不是教學的某種特殊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教師根據教學規律和原則提出的達到教學目的的途徑,是整個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具體的、科學的最佳選擇。
1 、“兩個最佳”:(1) 使學生在課堂中處于最佳的精神狀態。(2) 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環境中。
2 、優化標準應該幫助教師論證自己在教學中,對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形式、方法等等所作的最佳選擇是否恰當。(1) 在學生知識、能力、技巧以及各種個性特征的形成方面,在教學水平的提高方面所可能達到的最大效果。(2) 在達到這種效果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付出的必要時間是最少的。(3) 在達到這種效果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付出的必要力量是最少的。(4) 在達到這種效果的過程中,物質材料的耗費與通常情況相比是最少的。(5) 消耗優化標準的量化,以符合學校衛生標準程度來檢驗。
3 、較優化課堂結構的特點。
(1) 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相對集中,切合實際,這是結構的“主軸”。(2) 要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形成教學層次,構成教學坡度,這是結構的“序”。(3) 要重視及時反饋,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這是結構的“網絡”。(4) 教學過程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這是結構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