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個民族的關系而言,恐怕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象廣西的壯漢兩族那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了。不是嗎?只要你深入到廣西的家庭就不難發現,在許多家庭里竟然會出現這樣的奇特現象:父親是漢族,母親是壯族,子女卻可能是漢族,也有可能是壯族。壯族人民的杰出代表韋國清,生前有人詢問他壯族有什么特點?他回答:壯族沒有特點。其實,這個回答大有深意,它巧妙地概括了兩千多年來壯漢民族融合使民族差別逐漸減少的基本態勢。
根據人口普查統計相關數據分析,如今漢人在廣西的分布可大略分成三個層次:在廣西現有的90個縣市中,桂東大部分地區為漢族聚居區,80%以上人口為漢族的共有32個縣市,其中,漢族人口占90%以上的有26個縣市;桂西大部分地區為壯族聚居區,壯族人口占80%以上的有18個縣市,其中有9個縣的壯族人口達90%以上;介于桂東、桂西兩部分之間的中部地區的約30個縣市,壯漢族人口的比數在三七、四六、五五之間各占一定比例,是壯漢民族共居的中間地段。廣西壯漢民族分布的這三個層次,向人們展示了漢人入居廣西后兩千多年來壯漢民族互化的格局。
從歷史角度來考察,壯漢民族人口比例消長伴隨著壯漢民族融合的演化過程的始終。壯漢兩個民族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交往接觸,但尚不普遍,那時的接觸還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之中,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盲目性。自秦代至民國的兩千多年間,漢族逾五嶺自北而南、溯西江自東而西進入今廣西地區,與土著壯族相錯雜居,兩族關系逐漸密切。自秦代至元代的1500多年間,壯漢人口比例變化甚微,為壯九漢一。由此以下至明嘉靖年間的200年,為壯八漢二。再從明代中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400年間,為壯四漢六。壯族人口比例由多變少,呈消減之勢,而漢族則由少變多,呈增長之勢。壯族分布地域由遍布全區而退居往西,由廣變狹,漢族由東而南,由狹而廣。
很顯然,壯漢人口比例之消長變化以明清以后的數百年間最為迅速,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明清以后,漢人入桂的人數有迅速增加之勢。二是明清以后,大量壯人同化于漢人之中。根據文獻資料結合人口數字的考察,桂東地區以漢化占上風,但漢化過程并不是漢人一遷入廣西就開始的,而是在漢族進入桂東以后的一個長時期里,先是有大量漢人被壯化,待到入桂的漢人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后漸逐開始漢化,并以漢化為主要趨向。桂西地區則是壯化長期占著優勢,至今仍是以壯人為主的聚居區,既有不少漢人受壯化,壯人也在不少方面接受了漢人的影響,故在壯化中常兼有漢化。
漢人壯化是廣西壯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兩千多年來漢人源源入桂,以漢族相對文化較高,生產水平發展較快,人口繁殖力較強的特點綜觀之,漢人在廣西的發展本當不止如此,實際發展卻相對比較緩慢,這說明不少漢人在入桂過程中被逐漸壯化了。桂西地區自宋代進入不少漢人,明清時期進入更多,但至今桂西地區的人口,仍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是壯族,合理的解釋是其中有部分漢人已被壯化。漢人的壯化,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漢人完全同化于壯族,變成了壯人;一種是部分壯化,即漢人在語言、風俗習慣、生產生活等某方面接受了壯族的特點。其主要原因:
一是民族人口的“量”和環境的影響。簡言之是壯人量多,人多勢眾容易形成強大的聚合力、吸引力,如果數量不多的漢人生活在眾多壯人包圍的環境下雜居,則漢人較易于被壯族同化。在桂西邊陲—個縣,曾有一個幾十戶的瑤村遷入壯寨,四周均為壯人,交通又不便,只三、四代人光景便壯化了。
二是民族間通婚。壯族是個比較開放的民族,壯漢通婚歷來比較普遍,這是促進壯漢同化的又一重要因素。這種通婚,如果結果是語言習俗從壯,便成壯化。舊時壯漢通婚,多數是漢族男子與壯族女子成婚,由于女子一般保留著較多的傳統思想和傳統習俗,所生下的孩子,一般也是接受母親的影響和鄉土習俗的影響較多。因此,壯漢通婚中,漢人落籍為土的情況是不少的。
三是歷史上土官制的促成。廣西土官制萌發于唐朝之初,始于北宋。唐初,中央王朝在廣西左右江、紅水河流域等壯族地區建立羈縻州縣,以當地民族首領為“都督”、“刺史”進行統治,至明代,廣西除蒼梧一道之外,土官制已遍及全省。由于土官制本來就是中原王朝統治者實行“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工具,土官稱霸一方維持其“土”,中原王朝亦默許其“土”,因而流入壯區之民往往落籍為“土”而日漸同化于壯族。可見土官制對“壯化”之促進。
壯漢民族同化其實是壯漢民族雙向的互化過程。壯化現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漢化并存的。中部地區是壯、漢、侗、瑤等族交錯雜處,既有漢化,也有壯化、侗化,形成各民族交錯互化,壯化中有漢化,漢化中有壯化,二者不可截然分開,所謂“壯與非壯無從而分”,正是這種互化的寫照。就廣西的具體情況而言,壯漢之互為自然同化是廣西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一個顯著特點。就其同化的人數來說,壯同化于漢多于漢同化于壯;就同化的地區來分,壯同化于漢者多發生在桂東、桂東北、桂東南及各大中城鎮,漢同化于壯者多發生于桂西、桂西南、桂西北。自宋代以后,桂東壯族已開始自然同化于漢的進程,至清代時基本完成。桂中地區到清代時,一部分壯人也開始同化于漢人之中。
廣西壯漢民族的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是在更為密切交往結合和相對安定的兩千多年的民族大熔爐里共同發展過來的。近年來廣西不少地方又興起了搞聯合祭祖的活動,這種祭祖一般是同姓同宗的人聯祭,多由群眾自發組織,有的規模很大,多達數千人。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注意,那就是這些一同祭祖的人們,常有不同民族的人。如桂平縣石龍鄉的新源、平地、東崗等幾個村的李姓人聯合到武宣縣城附近的“大眾山”去拜祖,武宣也有不少李姓人參加,其中多數是壯族,也有少部分是漢族,群眾一般是通過“對族譜”來參加聯祭的。對于為什么同祖而不同民族的問題,他們雖有疑問,但也并不那么考究,這主要是由于壯漢通婚后形成了一部分具有雙重族系選擇的人群所引起的。這個現象說明壯漢族居民由于通婚互化,民族間血統交混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
民族融合,過去人們一直把它理解為某一民族喪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另一個民族的特征成為其一部分的現象。但是,民族融合除了民族走向同一這一內涵外,還包括民族相互接近、相互促進這一內涵。民族間的融合是人類整體的歷史過程,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