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烈夫答:內刊的內容怎么讓高層滿意?
卡加問:
蓋老師您好,有幾個問題請教您:
1、內刊由于不能真實反映員工心聲和實際經營運作情況,而破壞了可讀性。
2、公司高層只希望內刊發表正面的、閃光的先進事跡、人物,成績等,還有激勵人心、鼓舞士氣的文章。這樣,內刊可發揮的層面就削減了一半,傾向性太大、灌輸意味更濃,可讀性更差。
3、公司有些階段“動作太少”,公司高層“動作”也太少,話也不多說,會議也不開,全員埋頭干活,但實績卻不理想。根據前面的1、2點要求,要反映成績、先進人物等,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怎樣組織內刊的內容?又怎么讓公司高層滿意?
蓋烈夫答:
卡加您好:看了您的咨詢很有感觸,因我也曾在集團管理中主管過宣傳工作。請恕我直言,我看了您的敘述后,感覺好像處在一種比較消極的氛圍之中。是消極還是積極,這是能否辦好企業內刊的根本。消極,總會感到“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積極,則可信手拈來,皆成文章。對您的咨詢,我有如下觀點:一、公司高層的要求是正確的。因為內刊必須要有積極的導向。
二、要反映成績、先進人物等并非“無米”,關鍵在辦刊人的視野、視角。在于如何發現和發掘。是“等米下鍋”?還是“找米下鍋”?這是關鍵的關鍵。三、辦內刊的價值尺度在于追求“三個滿意”,即領導滿意、員工滿意、辦刊人滿意。雖然很難做到,但必須追求。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刊物的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需要大動腦筋、大膽嘗試、大力創新。四、您說“公司有些階段“動作太少”,公司高層“動作”也太少,話也不多說,會議也不開”。表面上看似乎少了很多報道的材料,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也許材料會更多,可供挖掘的領域會更深廣。
五、您說“內刊由于不能真實反映員工心聲和實際經營運作情況,而破壞了可讀性。”這話有失偏頗。因為《內刊》不是《內參》,更不是《情況反映》。至于“員工心聲和實際經營運作情況”,也要根據性質有所甄選。這是根據內刊的宗旨和主張來確定的。六、辦內刊既要講求新聞的真實性,又要講究報道的藝術性。這要看辦刊人的智慧和上通下達的本事。總之,辦內刊的人,是在針尖上跳舞的人,他既需要有高超的辦刊本領,又需要有敢于承擔風險的能力,還需要有積極進取的心態。不然,這個“舞”是跳不好的,也很難跳下去的。以上意見僅供商榷,有得罪之處還望鑒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