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仁者如射”?此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如何翻譯這段名言?這已經不是一般語文上的意義,而是關乎修己之大事。因此,不但對理解其要義很重要,對于職業經理的修身而立更加重要。
在孟子的這段話里,首先要理解的是“仁者如射”。很多人都翻譯理解為“實行仁就好比射箭”或者“仁者就如比賽射箭”。我認為這樣翻譯似有不妥。那么應該怎樣翻譯和理解呢?我認為翻譯的重點首先應該是“仁”。要理解“仁”就必須要了解孔子的“仁”道,就首先要知道何謂“仁”,簡單地說,“仁”就是“愛人”。“愛人”有兩層含義,一是就人和物的關系而言,人比物重要,這也就等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為本”和“人性化”。正如偉大導師毛澤東所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二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孔子極度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那么何謂“仁者”呢?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實行仁道而不霸道;就是愛人而不恨人;就是泛愛而不私愛;就是達人而不毀人。這樣的人就叫做“仁者”。由此可見,“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準則之一。
理解了“仁者”,也就不難理解“如射”。孟子說:“仁者如射”。意思是說:“仁者(的行為)就如同射箭一樣。”那么該怎樣呢?孟子接著說:“射者正己而后發。”告誡我們“要象射箭手那樣,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再放箭。”那么,到底要調整哪些“姿勢”呢?這又要回到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理論核心:關于“仁”的內容。孔子認為仁有五種品德,即恭、寬、信、敏、惠,具體來講,恭就是莊重,寬就是寬厚,信就是守信,敏就是敏捷,惠就是慈惠。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愛、互信。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孔子把“仁”闡述成賢能政治的一切準則,又闡述成最高道德標準,它概括了一切善良的品德。孔子以“仁”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構成了自己全部思想的核心。因此,要成為“仁者”的關鍵是要“首先端正自己”。
如果射“不中”怎么辦?孟子給出的答案是:“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告誡我們:如果射不中,就做兩件事,一是不要埋怨勝過自己的人;二是要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孟子的這段話,一下子就把仁者的標準給確定下來了。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呀!這同孔子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思想一脈相承。再具體些,孔子還有一句話說得更加透徹:“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作為一位老板,難道不應該做這樣的“仁者”嗎?也許有人不禁要問:為什么要“反求諸己”?道理很簡單,因為:“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