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老師于2010年提出“打靶營銷”競爭模式及操系統。“打靶營銷”是繼“定位”理論后,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營銷競爭新模式,對于快速成長的中國品牌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及實戰價值。
同質化的競爭,讓很多企業不得不祭起價格的利器,結果是企業利潤越來越薄,企業經營成本不斷攀升。那么,在企業產品難以形成競爭壁壘的情況下,企業應該如何通過營銷創新,來化解這些難題,從而更好地提升市場業績呢?
可以說,營銷創新力,決定了市場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決定了能否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獲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營銷創新,需要具備六大思維。
1.拆墻式思維
不可否認,受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影響,很多企業往往循規蹈矩,不敢逾越雷池,導致思路少,方法缺。因此,要想營銷創新,首先就要拆除頭腦中固有的“籬笆墻”,善于“歸零”,打破以“自我”為主的固有觀念,擯棄“自我設限”。建議企業家及其經營管理者們,在當下經濟低迷的當口,可以抽空到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走一走、看一看,開闊自己的視野,更新自己的知識,學習優秀工商業企業好的做法,讓未來經營更有方向。
2.差異化思維
一些企業,之所以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差異之所在,而企業一旦跌入與競爭對手雷同的境地,接下來,便是不可避免的惡性競爭,如何尋找差異化,便應該成為企業擺脫同質化的紅海而走向無人競爭的藍海的關鍵。
從營銷4P理論來講,企業可以從產品、價格、渠道、促銷以及服務等諸多方面,錯位經營,這里不過多闡述概念,僅以實例為鑒。
產品差異化:寶潔公司通過不同品牌、不同功能定位的方式,來最大化地滲透市場;農夫山泉通過水、茶、咖啡、果汁、功能飲料等多品類、多規格、多包裝的形式,來實現互補式組合發展;“怕上火,喝加多寶”,則通過中醫概念及功能化的打造,與其他涼茶品牌形成差異化。
價格差異化:蒙牛特侖蘇,以“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橫空出世,占領高價位牛奶市場。這種有賣點的大膽定價,同樣也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價格帶市場。
渠道差異化:南京某景區,驚現可以“先消費后付費”的自動售賣模式,產品也從單一的飲料、小食品到面包、牛奶、餅干、堅果等;泰國正大集團與政府合作推出“以車代店”移動美食車惠民項目,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有的企業,則借助App模式,線上線下結合,有的又聯合物流配送,形成了新零售模式。
促銷差異化:加多寶“你敢喊,我就敢送—請大聲喊出:過年來罐加多寶!”面對機器喊出一定分貝的消費者,不僅可以免費得到一罐涼茶,而且還吸引了大量的顧客前來圍觀。
當然,也有企業,比如海爾、海底撈、西貝莜面村等企業,通過服務的差異化,來定義自己,贏得顧客的青睞,從而走出一條與眾不同之路。
3.多維解思維
顧名思義,就是多個維度去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創造更多的可能。
有的朋友可能會發現,現在的快遞站,不僅有收發郵件的功能,有的還成了超市,即使是社區里的快遞站,也有開架貨架,在郵寄或取快件時,順便購買其他一些需要的商品。筆者在給一些啤酒企業授課時,分組討論“有多少種渠道可以賣啤酒?”各組討論熱烈,最后得出,除了常規渠道,還有諸如咖啡館、加油站、風景區、網吧、部隊、洗浴中心等34種渠道。
運用多維解思維,可以讓企業更多地關注營銷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促使企業系統思考市場營銷的維度,尋找更多的市場提升路徑。
4.逆向式思維
企業做大,是一種選擇,但做強、做小而精,則是另一種選擇。
5.減法式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里,更喜歡做加法。很多企業這山望著那山高,什么都想做,項目年年加,最后,企業變成了集團,越做越臃腫。
曾看過一個數據,日本百年以上的企業,有3萬多家,最長壽的一家公司,名叫株式會社金剛組,是一家建筑公司,創辦于公元578年,迄今已經1400多年,是現存世上最古老的家族企業,主營寺廟設計、建造、維修。1955年,金剛組曾轉型有限公司,除建造寺廟、庭園外,也開始承辦一般建筑,但過度擴張的行為最終引發龐大負債,后宣布清盤,并由同名子公司“金剛組”接管后,重回老本行,繼續專做寺廟建筑。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做加法擴張固然可以壯大企業,但卻也容易喪失核心競爭力,適時做減法,可以讓企業減負前行,專注、專業,成為行業的專家。
6.共創共享思維
人人都喜歡參與,讓顧客參與產品的研發或定制,能夠激發顧客的成就感或購買欲望,進而讓品牌走進顧客“心智”。
小米手機的成功,其實賣的就是參與感。通過贈送手機,吸納發燒友對于產品的研發意見,進而將意見傳遞給研發、生產、營銷等部門,以此為出發點,形成真正的以顧客為導向的營銷機制,由于產品的某些功能或自己的建議包含在手機里面,顧客自然珍視,從而讓小米實現了“美譽度、忠誠度、知名度”的品牌逆向塑造過程,這是共創共享的成果。
在新新消費人群不斷涌現,市場呈現小眾化的今天,企業要想方設法讓顧客參與進來,通過對顧客耳濡目染,使其親身感受,定能帶來不一樣的觀感,從而強化對品牌、產品、生產、營銷與服務的印象,更容易信賴品牌,成為產品粉絲,最終重復消費,讓企業業績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