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一部分中華老字號還在被生存問題困擾時,桂發祥早已遠銷海內外,甚至以FDA免檢待遇瀟灑進軍美國市場,兩相對照,有人詬病前者無異于“守著金碗討飯吃”。而桂發祥的發展秘籍啟發世人,老祖宗留下的一塊牌子不代表一切,用桂發祥掌門人李輝忠的話說,“守業的過程必須包含創業和創新”,單純“守是守不住的”。
李輝忠曾是個軍人,軍人的素養與企業家的謀略讓他在老字號發展中牢牢把握“攻”與“守”的辯證統一。“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孫子兵法》 中的戰略管理思想,被運用于風云變幻的商戰。桂發祥的實踐表明,對于老字號而言,永葆基業常青更需主動出擊,打破傳統發展思路。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自我“斷奶”,放棄計劃“皇糧”,毅然走向市場,從單一生產企業蛻變為生產經營型,隨后,上馬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線,以現代化生產管理體系為依托,把握食品質量安全的生命線,使傳統小吃從作坊時代跨入工業化生產時代;同時,創名店,拓網絡,推新品,塑品牌,一舉讓老字號脫胎換骨。善攻者,機不可失,思路改變,地闊天寬。如今走在桂發祥生產基地的參觀走廊,看著窗明幾凈的車間,電腦控制的流水線;辦公區隨處可見的VI標志;看到總店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讓人感受到正是這種適時出擊改變了企業的命運,也扭轉了市場格局。當年,1000多家新型企業群起蠶食麻花市場,如果沒有半年內建成生產基地的果決之舉,天津名牌打下的江山或許早已旁落。
李輝忠也有保守的一面,對于老字號的經典工藝,他的態度是“保守是最好的保護”,善守者,周備無隙。桂發祥靠事業拴心,靠機制留人,守住麻花的酥脆,守住老字號的絕活兒,穩固了發展根基。品牌做大,李輝忠冷靜梳理擴張沖動,在認清小吃市場地域性特點的前提下,適時收縮戰線,撤并網點,保證一個合理的邊際收益。同時,在發展規劃中,增加研發投入,向現代健康食品產業鏈延伸,以科技創新調整結構,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老字號當家人時刻想著創新,職工心里感到踏實”這是桂發祥一位老職工的心聲。桂發祥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字號不能滿足“小打小鬧,吃喝不愁”,立足發展,審時度勢,才能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爭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