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作為偉大的軍事家,非常注重整體觀和全局觀。他說:“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他還說:“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這正合清代陳澹然所語:“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出自《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在抗日問題上,黨內曾經有人提出“反蔣抗日”,但毛澤東始終堅持“聯蔣抗日”,并貫徹三個原則: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聯合反對分裂,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失去自我。這體現了毛澤東的整體意識,體現了其民族大義。雖然國共兩黨矛盾依然存在,但國民黨也是抗日的主要力量,在日本進逼時曾經堅決抵抗過,為抵抗外辱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在外敵面前,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才是最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做法。
解放戰爭初期,針對蔣介石最后的王牌——胡宗南大軍的瘋狂進攻,毛澤東決定暫時撤出延安,誘敵深入,再一舉殲敵,“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事實上,這個從整體出發的決策是非常英明的。
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其實是在與社會進行博弈。博弈講究謀子不如謀勢,“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組織要想更好地發展,管理者就必須考慮整體、總攬全局,“不計較一時一地之得失”。管理者要從細節、從局部中跳出來,才能總攬全局,以獲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些失敗的組織,往往就是因為管理者太拘泥于局部的整齊劃一、太計較一時的利益而忽視了組織整體的和長遠的發展。例如,在與客戶談判時,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有的人不擇手段,弄虛作假,最終合作雙方不歡而散。
整體意識就意味著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懂得取舍之道、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放棄的管理者,才是真正卓越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