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低碳經濟布道者
——專訪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袁清博士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落下帷幕,會議再次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經濟的進一步轉型作出重要部署。會議剛剛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把經濟結構性調整作為加快較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建設資源節能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進一步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最近一段時間在袁清參與的經濟或營銷論壇,袁清演講報告必以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的經濟“包容性增長”開篇。
12月1日,北京初冬暖陽的下午,北京紫檀行政公館的一樓會館里,一身挺括的灰格西服,身著考究帶著精致金屬袖口藍條襯衫的袁清博士,意氣風發,儒雅沉穩。面對記者事先準備好的 “低碳”的采訪提綱,袁清回答的從容而又激情。
翻開袁清近二十年的營銷史,釣魚臺國賓館,他與著名思想家、宏觀經濟學家劉吉同臺破解國內很多企業“低迷的市場現象”;人民大會堂·企業家峰會,他直面叫板著名營銷專家路長全的“駱駝”與“兔子”的理論,巔峰對決,直至握手言和。在國家及一些省、市的營銷論壇中袁清常感慨孔子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袁清坦陳,白日化的市場競爭,管理者們必須主張進入世界看世界,必須從變動的現象出發,觀察其背后的理論,一味的沉迷于過去大師、學者的營銷理論中,我們的思想只能被禁錮,所謂老子所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可能正是因為他理解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去年起,袁清對低碳經濟,可謂達到了一個高峰,《關于東臺建設低碳城市的幾點思考》、《低碳城市,鶴壁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性選擇》、《低碳背景下暖通空調產業的嬗變》、《中國采暖散熱器行業品牌建設范本——辨析意莎普、沃德、隴星、森拉特低碳建設之路》等十篇近50萬字的“低碳”論著“噴薄而出”。
我們正在沒有選擇的走向“低碳經濟”
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面前,美國人一直引以自豪的高碳生活方式已經走入死胡同。對于中國來講,即使沒有金融危機,過去粗放生產方式的去物質化和消費過程的高物質化并存,以及主要依靠投資增長的模式,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相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能源與環境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按照目前的發展模式,中國人要達到歐美國家的生活水平,需要兩個地球,這顯然不可能。另外,維持中國的快速發展就GDP而言,每年發展下限是8%,而我們的資源僅能支持經濟發展到4%,并且很多資源已經過度開采。對于我們來說,要想發展,必須做出選擇。中國政府必須強勢扭轉、改變目前的發展方式,讓中國的發展模式、產業格局真正符合可持續發展。
如今“坎昆”之際,袁清在回憶起去年哥本哈根會議的情景:成千上萬的人為了共同創造一個關乎地球和人類未來的童話,拉開的馬拉松式艱難談判,會后雖融化了冰山的一角,但圍繞著減排責任分擔的博弈和較量已具“白熱化”。中國至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二氧化碳40%~45%的承諾目標。
90年代國家大型企業局長秘書背景的袁清,至今還養成著每天必看《新聞聯播》,每天必讀《經濟日報》的習慣,當然在他的案頭上《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第一財經》等經濟類的報紙更是多達近10份。對于國家政策和經濟的走向,是從事城市經濟和一個微觀產業的規劃、經營的重要依據。
袁清在《低碳城市,鶴壁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寫到,一個城市的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其自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發展“低碳城市”,可打出“低碳城市”的新名片,其不僅可以吸引資金和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還將提高能源效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消費者行為的低碳化,它還能使城市的文明形象得以進一步的提升,從品牌營銷學角度看,推出“低碳城市”建設,又是搶占了城市的低碳、生態的“心智資源”,贏得了與其它發達城市的“競爭支點”,以微妙的改善與他們的力量對比,用“低碳城市”的利用尖刀插在競爭對手的空白處,可更多的贏得“低碳城市”品牌的先機。另外,城市的低碳化還可以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體系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有著相當長的產業鏈,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經濟力量,影響發展和競爭格局。
在上半年中國低碳論壇和意莎普組織的《散熱器采暖與地板采暖之比較》新書發布會上,袁清稱,“低碳”已成為貿易經濟的新趨勢。圍繞著產品的低(高)碳,會引來貿易條件、國際市場、技術競爭、營銷戰略、消費者偏向新格局的重大變化。對于暖通空調產業更不例外。
袁清分析道,消化和滿足我們暖通空調產品市場的“低碳建筑”,已紅火起來。研究“低碳建筑”產生的背景在于,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的為高能耗建筑,既有的400億平方米的建筑中,95%以上的是高能耗建筑。有資料表明,建筑能耗占有我國總能耗的40%以上。因此,建筑節能會成為國家重點的節能減排對象。建筑要減少碳排放,除住宅產業化的一條重要路徑外,包含暖通空調產品在內建筑部品的低碳生產、安裝,包括生產過程的低碳排放,便成為了建筑節能的重要環節。
讀過很多袁清的文章,都能看到他經濟成分之外的一種灑脫與浪漫。聯系低碳經濟時,袁清這不又引用了狄更斯《雙城記》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袁清說,當初這句話是用來描述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的景象,如今他見證著包括暖通空調產業在內低碳革命之路。
對于袁清熟悉的暖通空調產業,他倡議低碳研究應該緊緊圍繞著包括暖通空調產品上游的供熱節能改革,暖通空調產業中主要的地源熱泵產業的興起、采暖散熱器綠色制造與節能、地面輻射采暖業的理性成長、中央空調系統節能辯證應用等等。袁清顯得執著與堅定。
“低碳”,國家和企業的戰略演進
席卷全球的國際經濟危機,對我國推進科技進步,調整經濟產業結構,推進城市的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經濟危機常常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經濟周期在經歷了低谷之后往往會在一定時間內催生新技術、新產業,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新繁榮。
袁清又搬出了他文科的功底,他稱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carson)1962年寫下《寂靜的春天》一文,痛斥化學工業給自然生物鏈帶來的破壞,在時隔若干年后,才被人類所重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最大的諷刺。綠色改變著世界的發展觀,同樣也改變著中國,也必將改變所有產業。
“以彼之道”,無法“還施彼身”。袁清呼吁當下戰略規劃者們必須站在前瞻性的高度上,思考“低碳”之路的發展,當下制定出符合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戰略尤為重要,戰略,從外延上,必須符合最新的市場動態,管理者靠前指輝;內涵上,應該具有新事物的特質,即發展性和前瞻性,兩者相互相承,缺一不可,前者定位方向,后者明確生命力。
記者在采訪袁清之前的百度袁清詞條中,近萬個詞條即顯出的是袁清營銷、袁清博士和袁清營銷哲學以及包括去年開始的袁清對于低碳城市、低碳經濟和低碳暖通空調的研究。較短時間內,如此量大的低碳經濟的思考,我們還是從他的在新浪《營銷袁話》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他的博客中這樣說著,有的人思維像太陽,掛在天上,光能照亮千山萬水,思維之大,導致先行者已將事辦成,有的人可能思維局限,或者說沒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往往同一件事慢了半拍還不知怎么回事。袁清的回答是,那些思維之大人的思維思妙在于“見微知類”,“見微知類”是一種對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思維方式。
中國暖通品牌盛典上,袁清對企業界管理者們呼吁生產低碳產品,并定義‘低碳產品’,指產品在制造、施工、安裝和其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盡量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關愛勞動者的作業環境,呵護消費者使用環保材料制作,提高生產工效,最終還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是我們至今看到的第一個專家、學者給予“低碳產品”的定義,袁清坦陳愿意接受更多專家、學者對于“低碳產品”的討論。
袁清強調,當下的企業經營者要著手推動技術進步,應把國家經濟建設、節能減排與實現企業的發展等目標耦合在一起,形成低碳行動,企業的經營者們,必須認識在今天能源緊張和環境保護面前,企業的戰略必須涵蓋綠色戰略、低碳戰略和生態戰略,低碳經濟的競爭是未來產品競爭、品牌競爭、成本競爭的終極歸宿,未來企業的競爭必然是低碳、綠色、生態的競爭,誰擁有低碳優勢,誰就占據了決勝未來的制高點。如果企業做不到低碳和綠色的話,不要說參與競爭,就連準入都是個問題。此外,更為重要的低碳責任還是企業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任的追求,從企業家成長的歷史規律看,企業家在經濟中興起,在承擔責任中脫胎換骨,最終同時要具備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力量。
探索實現 “低碳”路徑
袁清說,“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之長鱉之長”。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實早已告訴人類對自然生態關系的關愛和態度。
對于低碳城市的發展,袁清建議,應遵循系統的低碳理念,城市在空間上與更大范圍的區域進行平衡,城市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內部的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在低碳城市建設的同時,還需考慮鄉村的發展需求,要城鄉兩方面協調一致,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實現水、市政、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城鄉共享,保證區域的總體低碳足跡不超過承載力。增強新建筑、新城內居民對城市的認同和歸屬感。城市經濟的發展應依賴于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三次產業共同、有序、協調發展形成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聯系到企業的“低碳”發展路徑,袁清仍以暖通空調產業為例,他舉出了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2006年國家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同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以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建設事業“十一五”重點推廣技術領域》確定了包括重點推廣的淺層地溫能、供熱采暖制冷系統節能改造技術等可以說都吹響了暖通空調產品的“低碳集結號”。縱觀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和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方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是必然,當下暖通空調企業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已刻不容緩。
袁清闡述到,“低碳暖通空調”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一條巨大產業鏈,只有暖通空調產品企業本身進行的努力和嘗試還遠遠不夠,必須和相關供應鏈形成戰略的合作,保證供應鏈產品的低碳綠色,方能真正實現“低碳暖通空調”的追求。
暖通空調產品的產業鏈上游的供熱行業的低碳節能,應創新機制,推進供熱,特別是供熱計量的進一步改革。在包括制冷在內的供熱、供冷的基礎設施可以通過城市規模效應,實現顯著的碳排放以及獲取潛在的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利用被廢棄的工業余熱,用低碳排放的資源替代燃料,具體的還可以通過系統的區域供熱、制冷,以實現城市區域的優先和城市功能的整合。
在具體的“低碳暖通空調”實施路徑中,袁清提出,在暖通空調的主要幾個產品中要積極發展高效節能,環保無污染的地源熱泵技術,在現有1億平方米的熱能應用面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地源熱泵的低碳工程,同樣涉及到系統研發、綜合設計、系統集成商、設備制造商,甚至還有細分的管材制造商,應有機集聚產業鏈的各種資源要素,在目前已形成的地源熱泵系統集成商為主體的市場開發模式下,積極穩步的加以推進。采暖散熱器的低碳生產方式,應淘汰落后的傳統鑄鐵散熱器加工生產的高能耗、高排放生產工藝,倡導發展輕型、美觀、節能之新型散熱器產品,摒棄生產過程中的化學的酸洗、磷化等工藝,積極采用拋丸技術,甄別低碳原材料和優質的外噴涂涂料,還有強化在焊接、噴涂等關鍵工藝上,實現“趨零”的污染排放要求,并積極探求在低溫供暖下散熱器產品的質量、工作穩定性、節能性;地暖行業的發展應著眼于理性發展,摒棄以犧牲材料品質和減少配置量換來的低價惡性競爭,要特別注意低碳經濟所帶來的住宅產業化對地暖產品大批量和規模化生產的新的要求,地暖企業應認真研究“工廠化”的集成地暖產品,避免與低碳經濟背離的大量現場施工,所增加的建設周期、能源消耗、建設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強度增加等等;中央空調企業需辯證推廣到建筑應用領域,基于集中空調的水泵能耗和新風能耗比冷熱源的能源稍高等因素,住宅尤其是高層集合型住宅領域不太適宜選用中央空調系統;按照低碳的要求,獨立住宅安裝若需要采用空調系統應選用戶式采暖空調系統,若一定在集合住宅中選用集中空調,必須做到每個房間的獨立可調。
袁清認為低碳經濟的研究和他對營銷哲學的研究一樣,應擺脫抽象概念的堆砌,建立在數理和現實的市場環境之中,要解決的是一個最優化的市場解決之道,研究在有限的資源供應條件下,使低碳產出最大化,戲稱數學學得不是很好的袁清,卻把數學非線性規劃下的最普遍原理,用到了他的低碳經濟的新營銷哲學的理論之中。
據記者了解,早在去年七月份袁清與采暖散熱器的新生大鱷沃德散熱器公司推出的“生態散熱器”,這不能不說他思維的超前和創新。沃德的郭日紅總經理至今還調侃著他,就是因為他的一個生態創意,為此郭多花了一千萬,攜手德國漢高,荷蘭阿克蘇,德國瓦格納等國際尖端裝備和材料建設的一條涂裝生產線。袁清認為,當代營銷戰已超越了資金、技術、產品的“硬武器”的競爭,而更加偏重文化的“軟實力”傳播。他已將沃德的“生態訴求”提升至“道德層面”,在沃德投入巨資建生態生產線后,他竭力從價值、思想和觀念,從事件、新聞、事物、產品等一切“品牌接觸點”入手,全面整合消費者和行業受眾的心理認知資源,構建全新沃德健康、生態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袁清補充道,環保過去是集會,今天是機會。在營銷要素同質化的今天,沃德就是要用環保的“生態傳播”,創造差異,同時,更鮮明地詮釋了營銷戰中一定要明確劃出與競爭對手們的界限,并將自己與對手的差異凸顯出來的新營銷邏輯。年初沃德的“生產綠色生態產品,構建綠色生態體系,踐行綠色生態責任”為主題的“綠暖人間”,北京路演儀式,袁清高臂振呼。在剖析采暖散熱器行業的低碳之路,袁清從意莎普的體驗營銷來論道暖通節能;從沃德的“功能維”、“社會維”、“精神維”、“智力維”來詮釋生態沃德的哲學境界;從隴星的低碳從“源頭”開始,剖析隴星的采暖一體化建設之路;從森拉特的環保意識貫穿的生產全過程,來彰顯森拉特的品牌文化內涵。
魏亞時期的大思想家郭象在《莊子注》里面所述:真正的圣人雖然每天去廟堂之上處理重大而繁瑣的事件,但他的內心平靜得就仿佛隱逸于山林一樣。這就是一種境界,一種哲學境界。我們期待著袁清低碳經濟、低碳城市、低碳產品更多研究成果,并愿意為他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