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情所困”:“小米”上市,知名鄉友、營銷專家袁清說
小米上市解決了“為錢所困”,或需警惕“為情所困”
袁 清
7月9日9時30分,小米在香港主板敲響了大鐘。
據悉, 小米計劃此次IPO融資370億港元,按17港元發售價計算,估計可凈籌資239.75億港元。招股書說明,募集資金30%將用于核心產品研發、30%用于強化IoT及互聯網服務、30%用于全球擴張、10%用于營運資金。
小米上市,完成了造富神話和對雷軍江湖地位的提升。雷軍成名甚早,曾一度陷入無人問津的企業家、創業者,在創辦小米的8年后可謂又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
“小米模式”一直為外界關注,深層次的研究和分析小米,很難將其準確概括為一家硬件公司或是互聯網公司,它涵手機、電商、生態鏈和互聯網服務等多項業務。
雷軍在多個場合,包括在此在招股書和上市路演中,雷軍將小米稱之為“新物種”。 筆者以為,“新物種”的真諦在創新,在于德魯克所說的創造顧客、創造市場。而這包含了產品、經營模式、商業生態等。
據悉,此次證監會在給小米CDR的回復意見里直截了當的說,請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中使用客觀、平實語言進行描述,刪除具有廣告色彩、浮夸性、恭維性的語言和表述。
筆者認為小米成名于“軟件+互聯網”,從戰略視域看,這暗合了“營銷學的“壓強原理”,即在互聯網領域發力。且完全施行了“做不同,而不是做更優”的“輕資產戰略”。
可以清晰的看到的是,小米已從“軟件+互聯網”、“軟件+互聯網+硬件”,到今天的“軟件+互聯網+硬件+零售”。 用“相對靜止運動”看,這是企業戰略的新選擇。這個選擇某種程度上遵循了“系統環境特征、新要素變化、邊界條件反饋”的戰略安排。
筆者注意到,小米上市當日雷軍接受中央電視臺財經記者訪談時,透露出小米去年的收入有67.5%來自于電商和新零售,有8.7%來自于互聯網服務。所以雷軍堅信他的“物聯網”領域的成長。
訪談中,至于雷軍所說“小米是這個世界里面少有的,既能做電商,也能做硬件,還能做互聯網的‘鐵人三項’的全能型、偉大的企業“,筆者對此不完全認同,一方面,”67.5%電商和新零售,8.7%互聯網服務”,或是這個領域還處于成長期,有其“機會驅動”;另一方面或說明小米手機市場競爭的壓力。
所謂的“粉絲經濟”、“體驗經濟”、“客戶參與”成就了早期小米,形成了它“軟件及互聯網”獨有的商業模式。理論上看,小米推出高性價比手機、積累用戶、在用戶量和粉絲形成、通過小米商城銷售其它產品的戰略是基本符合邏輯的。
商業就是商業,窺見其商業邏輯的本質,我們或能有一個系統的、清晰的商業認知。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有了“經濟學”,1879年馮特開創了“心理學”。兩門學科有著“同”和“不同”。“同”都是在研究人性;“不同”是前者研究“為錢所困”,后者研究“為情所困”。
商業經濟解決的是“為錢所困”,但伴隨在商業經濟的客戶認知里,或又需要解決“為情所困”。“為情所困”是心理學范疇,它提示經營者應重視“顧客認知”。這種認知要培育消費者的“消費心智”。
不可否認,大部分人看待小米“心智”,還是“高性性價比互聯網手機”。是小米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品牌背書。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粉絲經濟”所追捧的是品牌在行業中代表的一個特質顯明的“品類”,而并非完全是品牌。
所以你會看出為什么荷蘭聯合利華旗下的旁氏、力士、夏士蓮、奧妙、立頓、和路雪等眾多品類。大家或每天用如上的一些品類,且或忠誠,但“聯合利華”的品牌沒多少人關心它。這里請大家注意你們忠誠的原因,是它們在各自領域所占有的“消費心智”。
“心智”屬于腦科學范疇的課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專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認知偏差規律”,有時我們或觀察到,消費者在選購好商品,要支付的那一刻,或總是算不清“經濟帳”,他們更在乎“心理帳” 。小米“價格厚道”在“經濟帳”上。另外,小米從“高性價比互聯網手機”的“心智”,到“軟件+互聯網+硬件+零售”的“心智”培育或有較長的路要走。
“消費心智”是營銷的哲學思考,戳中了營銷的本質,是引導消費者強化對己產品區別于其它產品的基本特質。這其中增強“認知卷入”或顯重要。消費者的“認知卷入”程度,與消費者的主觀體驗密切關聯。小米當下需要做的則是“軟件+互聯網+硬件+零售”的 “認知卷入” 零售,不是零售本身有什么問題,而是要看零售的實質。很多人或被馬云的”新零售“所鼓舞,用系統思維看,筆者認為它是馬云線上爭奪之后,用換了一個場地和業態,實施對“消費者的二次變現”。這種“新零售”有待觀望。
特別是小米的“零售“或需要更加謹慎。據悉,小米做實體店沒有像雷軍想象得那么成功,幸好沒有大規模地復制線下模式,雷軍自己也說的非常保守,小米線下只有一半能成功。
筆者一直推崇“新消費”,即掘進消費者畫像,洞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品牌和營銷唯lP化和故事化,有情懷溫度,有向上、向善、內涵、人文的創意。并以此來綁定消費者,并催熟消費意愿,建立與受眾心靈產生共鳴和美學倫理上的認同(袁清,品牌營銷專家,營銷界“軟營銷”、“營銷心學”的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