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多媒體對于蘋果最新發布會,發布的iPhone
X的售價高達9688元,而其曝出其物料成本僅為2700元,顯得更多的“不淡定”。筆者試圖從這一“不淡定”中引發對營銷、經濟學和哲學的思考。
筆者從未用過iPhone ,或后也不打算去買,故iPhone的價格高低,成本與售價的較大落差,不愿意特別的去關心它。其實在蘋果內部對iPhone X或不擔心銷量,一來iPhone X要到11月份才開賣,且量產規模不大;二來iPhone X的市場定位又或是塔尖用戶。
西方經濟學認為,一件東西要有價值,除了“效用性”之外,還需具備“稀缺性”。“稀缺性”,是指相對于人類多種多樣且無限需要而言,一個產品的物性之外,或還有更多的邊際效用。“效用性”多指物性,而創造“稀缺性”,可在技術等升級的“效用性”外,探求產品給顧客帶來的精神旨趣。
iPhone X的“人臉識別”等技術的研發創新,或正是用技術升級本身引領其“稀缺性”。“稀缺性”,既有在產品技術層面,同樣也有在產品服務和品牌構建層面上。大家或知道,日前蘋果的iPhone X等的發布會,他們是選在Apple Park新總部的史蒂夫·喬布斯劇院。喬布斯劇院或透射出在蘋果技術能力之外的人文美學。相比于國內科技企業更多的“理工男”,蘋果企業中的哲學、社會學、美術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人才等,在一些人看來或是一“奇葩”。
經濟學的基礎是稀缺,沒有稀缺就沒有經濟學。而脫胎于經濟學的企業的營銷必須用好其“稀缺性”,“稀缺性”視角下的企業營銷,必然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對營銷既定的認識世界的觀點、方法。摒棄原來的價值立場、知識觀點,尋求營銷新的價值思想和新理論的突破。企業需摒棄“僅僅以顧客為中心、體驗營銷”的“硬營銷”,我們企業的營銷將進入“軟時代”。
一個品牌相對于需要的稀缺程度,決定了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從這個意義上說,iPhone X的銷量“淡定”,價格奇高,或有它品牌溢價、品牌聯想、品牌價值、人文美學、人性窺探等的支撐。而這一點正是中國手機品牌應所追問的。
日本“知識管理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新理論”曾提出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理論。而筆者認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中間,或還有一個“心性知識”。上述探求產品給顧客帶來的精神旨趣,營銷進入“軟時代”的“軟營銷”,或正需要這樣的“心性知識”。
“心性知識”。盡心知性,明心見性。正如硬幣有三個面:正面、背面和側面。硬幣的側面常常會被人忽視,但卻是鏈接正面和背面的中樞。“心性知識”在今天看來,它是“稀缺”的,也屬于“軟營銷”范疇,同樣是當下企業經營者面對市場劇變所必須掌握的。
探尋“稀缺性”,是生產力的哲學視角。據悉,諾基亞在蘋果推出iPhone七年前就發明了智能手機,但諾基亞CEO康培凱上任后將智能手機和普通手機業務合二為一,其或偏于對智能手機“效用性”的認知,在其起始階段智能手機這一新品類,對公司的利潤貢獻非常小的情況下,思維視角的桎梏,導致更為盈利的普通手機業務左右著諾基亞整體業務的發展方向,這或是諾基亞戰略方向的“創新者窘境”所致,也或是企業營銷的路徑依賴。
今天的企業或需正視“生產力要素管理”。筆者在去年的“兩會”間,曾在人民網發表過“生產力要素管理”的觀點。筆者認為“生產力要素管理”,它是對應“稀缺”經濟而來的,有包含生產率的提升,在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不變的情況下,用包括激發人的勢能、提升品牌價值、軟營銷等的無形資產,推動生產提高的“全要素生產率”。但更重要的是,“生產力”既屬于哲學范疇,也有與“生產率”相同的經濟范疇。其“生產力”依靠的不是線性增長,而是辯證的發展,是對稱的、時空層次相統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發展模式(袁 清博士,營銷專家,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北京大學互聯網+與資本運營課題專家組成員,全國總工會中工網特約評論員,時代新光管理咨詢創始人 ,“軟營銷”的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