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提“營銷變革”,其間“不變”和“變”之精涵,折射出營銷的管理之道。
“不變”的是,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中在“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中談到營銷模式的變革。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2017年在“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
“變”的是,2016年的語境是在“運用信息網絡前提下”,而2017年是在“提升傳統產業的邏輯起點”和強調“新業態的前提”。
誠如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宏觀經濟中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而之所以在“提升傳統產業”這一章節提出“營銷變革”,筆者以為,一方面與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遏制“脫實就虛”,重振實體經濟的大背景有著必然的聯系;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已經到了用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營銷等增量改造優化制造業存量的時候了。
營銷為什么要變革?筆者有一“系統環境特征、新要素的變化、邊界條件的反饋”營銷戰略模型。當今的商業世界愈加動態化和多樣化,為了趕上外部世界的飛速變化,企業對隱性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因為環境的飛速變化會使現有的顯性知識和信息迅速過時,所以過于依賴顯性知識會妨礙我們準確理解商業環境。
過去的營銷理論提出分析和推斷戰略,而這里忽視了一個我們所知道的至關重要的要素:“隱性知識”。這里的“隱性知識”筆者把它歸納為:“一般產能或優質產能過剩”、“顧客的習慣性懷疑”、“70、80后作為消費主體他們消費個性的差異”。我們知道,分析推斷方法依賴于顯性知識或信息,例如定量財務指標以及其他形式的顯性知識。但是,沒有隱性知識或與這些顯性知識(或信息)相關的情境部分,我們就無法準確地理解市場。另外,所有顯性知識或信息都是關于過去的,而非關于現在或未來的。
過去的營銷“硬營銷”大行其道,“硬營銷”具備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助推式營銷”的典型特征,其特質為刻意操縱呈現給消費者的選擇,目的是為了影響消費者的選擇,“硬傷”顯露無疑。即便有些手段暫時奏效,所依賴于膚淺的消費心理模式,其模式將消費者的動機和能力置于較低位置,這或許我們多數人經歷過,直接的結果是消費者“很不爽”。
基于“隱性知識”的思考,筆者創建了“軟營銷”。其釋義是基于其“對照目標、評估結果”的管理方法論,是有效的動機心理學和對“硬營銷”的詬病等所作的思考。“軟營銷”的策略本質在于,默認營銷人和消費者都站在平等地位,想信大多數消費者的信息與你是對稱的,通過平等與消費者的溝通,用動機性工具武裝自己,有“博物學”、“同理心”的情懷,培育與消費者的“強關系”。
“軟營銷”融入了組織的規則、價值觀、信仰、歷史和傳統等人文活動。筆者篤信,“軟營銷”不僅關注理性(邏輯和理論),還關注傷感力(情感或信仰),以及氣節(自尊和信任)。它一直聚焦于理解現實環境和問題,并實施行動創造未來。“軟營銷”的戰略就是一種方法,它教會員工如何以一種符合組織歷史和價值觀的方式思考和行事,從而追求企業的理想。
混沌理論顯示,現在和未來不一定按照一個明確的因果關系運轉,因而在現今商業世界用過去的數據預測未來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提“營銷變革”意涵深遠,它從另外一個方面更呼吁我們今天的市場營銷,不僅需要顯性知識,還需要利用隱性知識獲取對現有環境更加深刻和廣泛的理解(袁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舒適家居分會專家組成員、“軟營銷”的創始人、時代新光管理咨詢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