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了“思想基因”方能走的更遠
美國人彼得·蒂爾的《從0到1》這本書,從1月到今熱銷百萬冊,詮釋了傳統競爭一般是從1到N的競爭,講的就是拼渠道、拼廣告、拼資源。而今互聯網的競爭,則需要更多企業從0到1的競爭,要拼用戶、拼創新、拼產品、、、、、、。
顯然,從1到N是簡單的照搬和復制,是量變,而0到1才是突破和創新。10多年的企業戰略、品牌、營銷咨詢經歷告訴我,企業欲想在今天慘烈的市場中參與競爭并永續經營,企業本身不斷的產品創新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咨詢人與企業共同培育的文化理念、管理制度、創新思維等,而這些理念、制度和思維,實則上就是所謂的“思想基因”。比如蘋果,它的成功遠遠超過了電腦或者手機單純產品的范疇,影響也絕不僅僅限于蘋果公司內部。甚至可以說,我們這個時代深深打上了蘋果的烙印,這就是從0到1,企業創新的“思想基因”影響了社會文化和觀念,乃至改變社會進程,這是質變。
僅僅有創新的產品,過去我把它說成是產品的“始創新”,即有了技術的創新。這或與“1到N”的觀念相近,是重復技術過去的能力,這種重復顯然毫無價值,因為企業的未來不是基于重復過往的成功經驗,而是基于改變,即從“0到1”的突破。中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環境,或不像彼得·蒂爾的美國,往往是競爭太殘酷,創新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非常難,一般是創新企業的技術還在測試或剛剛面市出來,覬覦很長時間的較大公司突然在后面偷襲而上,撿勝利之果。
今天我們大多企業在短兵相接地在“始創新”的邏輯下,展開激烈的競爭,而市場仿佛一塊有限的餅,當你不能勇猛地切得比別人更大時,你就開始落后,最后甚至出局。于是企業之間開始比拼速度,比拼執行,比拼誰能更快更好地復制和翻版新潮產品或商業模式。縱然如此努力,大多數企業仍然逃不脫靠微薄利潤度日乃至虧損被淘汰的命運。
“始創新”的技術產品有“生命周期”、“市場和利潤有限范圍的贏利”,還有今天市場產品“技術迭代”較快,還有大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所以技術的紅利或已終結。縱觀“始創新”的企業,大多是封閉的,通常這些企業表述為“自行研制、自行開發”。實則上在今天看來,這種“封閉”從可能產生價值角度看,多發生在市場之外(面市之后),企業和消費者具有不同的生產與消費角色。
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主權的增強和今天作為80后一代消費主體的崛起,已將這種“封閉”藩籬打開。企業和消費者的角色邊界愈顯模糊,消費者很意愿地和企業共同創造價值。而在共同創造的價值中,它們更多的融合到技術之外的產品設計、生產過程,特別是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中。
“思想基因”,是以價值為驅動的“源創新”的文化戰略,它是網絡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戰略的新結構。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反過來企業從創造出來的文化又能動地塑造著人,文化與人的這種雙重關系是一個“因果循環”。
昨天給顧問的期刊《美國ES中文版》和包括《全球暖通空調》雜志進言中說,如果一個國家,一個行業或一個企業理性的思考不再是腦袋中的智慧,而是口袋中的財富的話,其結果是理性精神的喪失殆盡。人被物質牽引,技術物質為機器,人與人之間變得冷酷無情,整個社會失去溫情浪漫的情懷。惟此,企業的理性精神、人文、道德、創新、情懷的“思想基因”,才是企業真正的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