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4.0:人文化營銷
當下企業有兩個重要的“價值思維”,一個是“互聯網思維”,另一個是“人文化思維”。“互聯網思維”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科技發展背景下,企業對市場、用戶、產品、價值鏈的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人文化思維”的核心是用“思想”、“精神”、“道德”、“仁愛”等,文而“化”為之。營銷專家袁清博士通過學習和研究后發現,“互聯網思維”的“回歸人的本性,推崇客戶價值”,與“人文化思維”的“人文‘學’后,對他人的關懷、有同理心,愿意利他”有著一樣的人文價值理念。“人文”一詞早出現在《周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產生“天文”。告別愚味,居于文明,是人類特有的。“人文”現象。
當“互聯網思維”遇到“人文化思維”后,我們會發現任何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商業邏輯,都將面臨被人文顛覆的危險。互聯網誕生于前所未有的開放社會,光有技術的質量還不夠,還必須有人文的溫度。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技術可以蕩平世界,但技術不能蕩平心性,不能蕩平文化。“人文化”絕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方法論,一切從人的體驗、情懷出發,以人的利益作為終極價值。“人文化”的核心是“人的自主提升”,天生人賦人以仁之性,此性促人行動,發用內在之仁,首先是自修其自身,保然后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中庸》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近幾十年的社會變遷,已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不只是在人文領域,在社會其它領域,皆因“人文化”滲透,最終實現了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尊重人,關懷人成為王道。正心誠意的“人文化”,正在成為競爭力的源泉,成為社會進步的標志。
遵循“人文化思維”,袁清5年前提出的“新營銷哲學”和通過對營銷界“營銷1.0”、“營銷2.0”、“營銷3.0”版本形態的研究,袁清以為一個新的營銷形態,必須遵循時代背景。大家知道我們或遭遇“人類發展與地球生態失衡”、“財富積累與企業良知失衡”、“個人成功與心性失衡”的“三大斷層”。 社會進入“市場迭代、產業迭代、精神迭代、理念迭代”的“迭代時期”。此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客觀上催生新的營銷形態的發展。而這就需要我們全面審視我們對營銷既定的認識世界的觀點、方法。摒棄原來的價值立場、知識觀點,尋求營銷新的價值思想和新理論的突破。為此,袁清提出“營銷4.0”——“人文化營銷”。
一、“人文化營銷”的核心義理闡釋
過去我們認識的“營銷1.0”,是以突出產品為中心,順應顧客需求,這可稱之為營銷的“術”,其處于“產品營銷”階段;“營銷2.0”,是買方市場形成后,企業的營銷推廣呈“漏斗型”,這是營銷的“勢”,處于“品牌營銷”階段;“營銷3.0”,是顧客積極參與了企業的營銷,對企業的價值觀判斷比較強烈,稱之為營銷的“法”,處于“體驗營銷”階段。袁清提出“營銷4.0”,可稱之為營銷的“道”,處于“人文化營銷”階段。“人文化營銷”,即用“道德與仁愛”、“哲學與精神”、“文明與美學”、“創新與公益”,創造新的營銷文化。研究人的精神本性和意識多維,將顧客的意志、熱望與精神動力凝合起來,凝合起一種價值觀,凝合起一種思想精神和靈魂的力量。
“人文化營銷”,基于從西方營銷的“創造和交付價值”和本土營銷“滿足和引領需求”的“共識性思想”中,挖掘恭敬而誠意的“虔誠”和惻怛而終極關懷的“仁愛”之“天下歸心”。“人文化營銷”的發力在“化”上,“融化”,融東西方營銷之精髓;“凈化”,用道德、利他凈化當下浮躁的市場環境。思想的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或是人類千百年來履歷得到“共識性思想”的解釋。真正有價值、有前景的文化獨特性總是包含著人類文化的普適性,普適性文化交融的“天下歸心”,又共同推進著人類思想的進步。
就營銷而言,中西方人“人生于關聯,追求公平與秩序”和“人生于自由,追求科學與民主”的價值觀差異,導致營銷思想的“綜合型思維”、“分析型思維”的差別,但都推崇“關系營銷”,關系中凝結“互惠、感同、契約、信任”。 “人文化營銷”糅合了西方營銷和傳統國學。
“人文化營銷”是“營銷”,符合“營銷是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 這一本原特征,但“人文化營銷”又不僅僅是“營銷”。它更是企業基于競爭,培育的一種以“人文”作為要素的企業戰略。“人文化營銷”的義理不是靠營銷、文化來粉飾企業的營銷行為和建立所謂的形象,而是建立重要的企業員工“內化內心”的人文營銷工程。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世界上的四大之一,在“人文化營銷”中道是指人的內在因素,因是道所效法的自然。“人文化營銷”強調營銷的“人文化”,強調其道。人的因是自己的生命根由和狀態。營銷是“效法”,而這它只是一個方法,一個術。道術統一,統一于因。
用“人文”內化和淬煉企業精神,用“人文”凝聚員工的力量,用“人文”引領道德經營風尚。并去領悟思緒的精妙,去建立念茲在茲的追求。“人文化營銷”,通過營造出企業文化、道德、同理心的“人文精神”,強化企業對顧客的人文關懷,并注重“以德潤身”,所展開的市場營銷活動。“人文精神”與“人文化營銷”是一體兩面,企業“人文精神”的實踐就是“人文化營銷”,“人文化營銷”需由教與學長期累積的學習、內化過程,方可進入生命體,并最終影響和轉化人的信念、想法、態度、習性、行為和氣質。
“人文化營銷”乃是企業“人文化”的一項“系統工程”。在推崇“用營銷去規劃企業的戰略和生產時”,它所涉及到的又關乎企業戰略、產品創新的“人文化”。如果說傳統的營銷是企業生產之后的被動環節的話,那么“人文化營銷”則是從后臺走向前端。因此它是主動的、開放的。“人文化營銷”中,“人文”后的“化”同樣重要,觀乎人文,以新的營銷形態化成天下,“化”與“不化”是“人文化營銷”成功的關鍵。如果說包括“營銷3.0”之前,我們是完全用自然學科的立場去研究市場的話,那么“營銷3.0”之后的“營銷4.0”——“人文化營銷”,則要求我們以“人”的立場來研究市場。
二、 “人文化營銷”的價值追求
人文乃人類社會賴以健康發展的文化精神特征。天文、地文是自然界的文彩,而人文是人社會活動中精神、文化、理念及其具有的價值內涵。“人文化營銷”中核心的道德、仁愛內涵,其道德是對“人”的發現,對“人”本質的認識,對“人”主體性的揭示。仁愛乃仁者對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懷,是自覺的而“非由外鑠”。
“人文化營銷”的主體是人,“人”字之首乃“因”。人生究竟要到哪里去?其實就是“因”。 人類通過改造自然,推動了物質生活的改善,這也導致了我們對外界世界的過分關心。“人定勝天,與天斗,其樂無窮。”其哲學的釋義是唯物主義。而經濟學在發展的歷程中,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其合理的推理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才導致算計與爭奪,導致需求的欲望無限膨脹。而這里我們需要總結的一個重要原點是,需求應該如何界定,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企圖用物質去滿足人的虛假欲望,本身就是緣木求魚,未知甚可。。
“人”字之捺是“道”,內心修煉,真誠惻怛。“人”字之撇是術,路徑和方法。《論語》中所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人文化營銷”在因、道、術相輔相承的關聯中螺旋攀升,“因”立營銷活動的價值;“道”聚人信念;“術”借用的工具。必須認清“術”屬于技術性,而“因”、“道”屬于可調性。“人文化”中的“化”則是用“道”挖掘相應的“因”。
企業應構建“人文化營銷”的“成本理念”,企業成本發生的目的一般是獲取相應的商品和勞務。其人力、產品等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著眼于企業內部的節能降耗,其具有直觀性,很容易看得出來。“人文化營銷”的“成本理念”是企業尋求戰略突破的隱性投入,是企業向更高營銷形態邁進,是解決營銷當下的實際,是尋求營銷競爭,建立企業人文形象和精神狀態,構建企業“人文化”的“優勢”,繼而成為“勝勢”。因隱性,所以具有抽象性。“人文化營銷”的“成本理念”,乃企業成本管理的新視角,它著力于企業戰略的新高度,是成本結構和成本行為的系統考量,是尋求企業健康發展的源動力。
(一)創造“顧客的讓渡價值”
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顧客的讓渡價值”理論,他認為“顧客的讓渡價值”是顧客總價值與顧客總成本的差額。顧客總價值是指顧客從產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所有利益。顧客總成本是顧客為得到某一產品或服務支付出的貨幣成本、時間成本、體力成本和精力成本。
傳統經濟學是以物質生產、交換和消費為核心的經濟學。在此觀念下營銷產品無差別可言。而“人文化營銷”,是通過“人文資源”轉換了傳統產品的物理屬性,呈現出明顯的精神性、內在性、差異性和獨特性。要想讓顧客獲得更多的價值,惟有提升物理屬性之外的“精神價值”。“人文化營銷”就產品而言,提倡“賦予事物的意義”,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彰顯“客戶精神層面的訴求”,包括對產品“功能化”、“精神化”、“智力化”、“社會化”的深度挖掘。
“人文化營銷”倡導營銷應研究當下推廣的“右腦思維”。“右腦思維”,不同于“左腦思維”的一對一、機械的思維方式,而是系統的、互動的、價值的思維方式。“右腦思維”下,人們的審美情趣已經發生位移,行為方式、接觸點已經發生變化。分享、體驗、賣萌已成為“人文化營銷”的重要特質,制造喜樂已成了人們工作生活的新方向,滿足大眾草根群體的圍觀心理,好玩有趣夠搞笑。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說,“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格物是認識事物的根本途徑和方法,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解決的首要問題。商業中遵從“顧客的讓渡價值”,德才兼備,順勢而為,其商業財富即水到渠成。
(二) 著力于顧客的“同理心”
同理心,即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的能力。當營銷面臨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社會“道德滑坡、行為失范、產品安全、拐賣詐騙”的環境時,構建營銷的人文商業倫理,建立包括尊重客戶價值、重塑商業生態的形象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顧客的“習慣性懷疑”成常態,而這時與客戶建立“互信”就成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顧客主權的回歸,過去企業的主導將面臨顛覆,這使價格更透明,渠道更扁平化,常規營銷手段乏力。企業渠道運營商、顧客之間的關系也悄然發生改變。營銷不是慫恿著顧客在非理性下做出的選擇,而是為他們創造價值。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領導人處于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先考慮他人利益,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于“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于“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于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在“人文化營銷”新的觀念里,營銷的方向則是思想、心靈和精神。企業需要與顧客建立認同感和共鳴。鑒于此,人文氛圍,良性溝通,顧客關懷,利他思維就成了“人文化營銷”的核心要素。營銷活動必有功利,“人文化營銷”推崇利益雙方“利益均沾”,站在對方的利益立場,把價值創造中涉及的各主體都作為價值分享的對象,著眼于持續的雙方發展。
(三) 構建與顧客的“強關系”
人際關系的網絡可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這是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的人際關系理論。“強關系”是指個人的社會網絡同質性很強,人與人的關系緊密,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維系著人際關系。企業與顧客之間關系的強弱,決定了獲得信息的性質以及企業達到其行動目的可能性。營銷活動中建立于合作伙伴、顧客的“強關系”,在今天“互聯網時代”下尤為重要。
營銷是有氣味的,顧客在一公里外就能聞到。科技與商業的碰撞,固然能火花四濺,但企業的氣質是高貴、優雅,還是平庸和俗氣,皆與企業的“人文化營銷”有關,它決定企業的理想與商業駛向何處,是絢爛綻放,還是卑賤生存。這同樣更確定了企業與顧客關系的強弱。商業必有邏輯和序列,邏輯是路徑,序列是優先選擇。在更多利益至上的商業社會里,“人文化營銷”是建立和維系“強關系”的優先選擇。
“強關系”必須以“創造客戶價值”為主旨,工業化時代我們滿足客戶需求,而今天我們要重新審視這個需求,有時候這個需求或不是價值,只有挖掘顧客的隱性需求,著力價值創造,企業才能建立與顧客的“強關系”。過去的“強關系”或帶來“口碑擴散”,擴散后或呈“漏斗型”,而在今天“互聯網時代”它或是“病毒傳播”,大都呈“金字塔”型。“充分互聯、時時在線”的“互聯網時代”因正向傳播的快捷、互動,而帶來關系的迅速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