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特地去看了看明朝崇禎皇帝殉國的地方,在景山的腳下,又想起了崇禎皇帝那篇著名的遺書,“朕登極十七年,致敵人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發復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自古在殉國者中,崇禎算是級別最高的,死的也剛烈之極,在最后的遺言中,還表達出對黎明百姓的愛護與愧疚;孟子在談到君民關系時一直提倡君輕民貴,在最后的關頭,崇禎踐行了孟子的理想。
崇禎在本質上不是一個昏君,而且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但是由于上輩敗家實在太厲害,窟窿實在太大,所有的痛只有由崇禎來承擔了;另外崇禎本身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悲劇,偏聽偏信,多疑,用人不明,剛愎自用等等,讓他的一番抱負由于本身系統和用人上的缺陷,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其實在崇禎皇帝下面不乏有軍事天才,袁崇煥、洪承疇等等都是難得的人才,可惜崇禎空有一腔激情和理想,卻缺乏選人、用人、留人方面的藝術,用人不專,干涉過多,所有的勝利最終化為偶然的曇花一現。
崇禎是否有挽救敗局的可能性?可能性有,盡管在資金、物質方面嚴重匱乏,民心不穩,流寇四起,但崇禎唯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可就是這難得而又最寶貴的財富,崇禎沒有運用好,最終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多疑把袁崇煥凌遲處死,崇禎盲目干涉洪承疇軍事指揮又導致松山兵敗,精兵喪盡;所以,缺乏用人的藝術,最終把大明的最后救命稻草也喪盡了。
從崇禎的治國又想到我們企業家對公司的治理;我們的很多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的,很多也缺乏對資金、物質支持,甚至很多也是人才捉襟見肘,但為什么有些成功,有些卻失敗了呢?其中最重要有兩點,成功的企業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企業戰略,或是說“發展模式”;其次一定是企業領導人會用人。說到底是人才系統讓企業穩定,戰略模式讓企業高速成長。大凡成功的企業,都遵照此規律;從張瑞敏海爾的虧損至巨變,到腦白金的重振雄風都無一例外地驗證了這一規律。因此,物質條件是企業的外因,真正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的還是企業的內因。
俗話說“打江山不易,守江山難”。后者難就難在與時俱進及對人才系統建設上面;崇禎缺的不是大明的戰略版圖,缺的是對人才系統的建設藝術。崇禎皇帝是歷史上最具抱負和責任感的皇帝之一,也具備英雄的氣概和民族氣節;望著崇禎殉國的碑文,耳畔回響著他最后的陳詞,激昂、壯烈、悲痛、惋惜的心情在心頭起伏;若能懂得用人的藝術,崇禎將躋身中國最偉大英明的君主行列!想想漢高祖劉邦的起家和清朝克復太平天國的中興,其情形也是險惡之極,但正是人才運用的妥當,方轉危為安。可惜呀,崇禎皇帝,人才運用藝術的缺失毀了一代有抱負的人君,也毀了一個泱泱大國。
崇禎皇帝的教訓至痛如此!對經營企業的企業家來說,懂得經營人才的藝術,也將是企業的長青之道。
如需轉載,請注明轉自人力資源戰略專家石淼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