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好!
我兒子五歲了,上學前班了,就是不喜歡寫字,也不想寫字,怎么辦?還有就是數學題不會(二十以內的),愁的哭,讓他在家練習他又不干。我該怎么辦?
你好!
首先謝謝你對我的信任,看到你的來信后,我很替你孩子難過,因為你家孩子才5歲,而且是在學前班,對于這么小的孩子,你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孩子所能夠承受的壓力是不是能夠擔當的起?
從你簡單的幾句咨詢中,我明顯的看出,你把孩子看的太“高大”了,孩子就是孩子,你要求他去做一些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事情,他能夠做到嗎?他能夠做好嗎?你說孩子不喜歡寫字,也不想寫字,怎么辦?其實你不了解孩子,5歲左右的孩子,是處在涂鴉期,也就是說寫字對于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的,當孩子握筆的時候,手不吃力,也就是說時常握不住或握不準,此時你要求孩子去寫一些字,孩子就會有很大的困難,在困難面前有誰愿意去接受或承擔呢?何況你的孩子才5歲呢。對于5歲的孩子,你讓他去寫字,每一個字的筆畫孩子能夠叫的上名稱嗎?其實對于一個還在幼兒期的孩子來說,過早的去寫字是沒有什么必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教會他認識字,也就是說,不要讓孩子過早的去涉足寫,而是讀,認識了就夠了,沒有必要讓孩子去寫出來。
請你別走進書寫技能培養的誤區。我知道,有許多家長為避免入學后的書寫困難,父母希望孩子在入學前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由于漢字筆畫多、結構復雜,對幼兒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若方法不當,不僅徒勞無功,還會影響孩子對漢語學習的熱情。所以,請你注意常見誤解,不是越早學習書寫越好。可能許多父母都已經忘了自己兒時學習漢字書寫的經歷,并沒有意識到,書寫其實是一項精細的,大腦與肌肉的聯合活動,它需要高度的協調能力和精確的力量調控。所以,培養學齡前兒童書寫能力必須要結合兒童的生理和認知發展特點。事實上,兒童手指的小肌肉群發育完善是比較滯后的,并不適合過早的進行書寫訓練。所以一般來說,對幼兒園的孩子,主要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此時,“涂鴉”依然是他們最為“得心應手”的方式,對于你的孩子,可以讓他適當地練習一些漢字的基本筆畫,學習數字的書寫。不求孩子寫得有多么漂亮,大致上的書寫順序掌握就夠了。要知道,讓這個年紀的孩子把筆畫的輕重都體現出來,屬于“強人所難”,因為他們的協調能力還不足以靈活控制自己的手勁;進入大班后,可以開始教孩子學寫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簡單的常用字,比如“人、口、日、水、山”之類的。
兒童在學習寫字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左右相反的情形,如“人”寫成“入”,“由”寫成“甲”等,拼音中的“b、d、p、q”也反復混淆,甚至許多一年級的孩子還是如此,令父母們擔心不已。其實,這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將隨著孩子年齡增加和知覺能力的漸趨成熟而自行消除。其實你仔細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這些易混淆的筆畫和字母是存在“鏡像關系”的,對于成人來說,區分它們當然不存在任何難度,但是對幼兒而言,要準確地進行識別也絕非易事。一種解釋是,在兒童真正開始閱讀之前,準確辨別出這些“莫名其妙”的差異似乎對他們而言實用價值不大。但隨著兒童認知能力和閱讀經驗的增長,即便沒有成人的教導,兒童最終也是會識別出差異的。
在孩子學習書寫技能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忽視了孩子客觀的生理和認知發展。其實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時間。不過,面對當前日趨激烈的競爭現狀,在子女教育上,大多父母總是抱著“趕早不趕晚”的心態,這也屬人之常情。但我們常常會因為走得太遠、太久,而忘了出發的目的——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你還有一個困惑的問題就是:孩子數學題不會(二十以內的),愁的哭,讓他在家練習他又不干。知道嗎?有好多孩子,教什么都學的很快,可就是教學數學學的沒有興趣,好像剛剛說完幾加幾等于幾,或是幾的組成,再問剛才幾加幾等于多少,就不會了??吹某?,你一直苦惱用什么方法教孩子學習數學好,孩子學習數學時好像是不動腦筋,給他說的內容沒有裝在腦子里,只是簡單的跟著大人講,聽完了就完了,沒有思考,所以一題講了很多次也還是記不住。小孩子的無意注意占絕對優勢,鮮明、生動、直觀的形象容易引起注意。
5歲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有關數和量的知識?對于這,恐怕你也不知道,正是由于你的不知道,所以導致了孩子的“不愿意”。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年齡階段性。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兒童處于初步感知數量的階段;4- 5歲是數詞和物體數量間建立聯系的階段;5歲以后則是數運算的初期階段??梢哉f,4- 5歲的階段是兒童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已從只具有對少量物體的模糊的數觀念達到了可以形成數概念的階段。在感知量的精確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這個年齡階段,幼兒可以學習的數和量可有以下內容:
1、認識 10以內的自然數,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如:知道三只狗、三朵花、三架飛機可以用3表示,所有數量是三的物體都可以用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練習的機會隨處可見:孩子幫您布置餐桌時、幫您撥豆子時、分發糖果時,您可以問孩子:我們家有幾口人,需要拿幾個碗幾雙筷子;媽媽撥了幾個豆子,寶寶撥了幾個豆子;寶寶,給每個人發5顆糖等,同時家長還可以寫出相應的數字讓孩子認識,并請孩子在家中找一找哪些東西可以用這些數字表示。
2、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不僅要會手口一致地正確點數實物數量,到了一定時期家長還可以訓練孩子用眼睛目測5以內數量的能力,及初步理解物體的數目和物體的顏色、大小、擺放的位置沒有關系,不同的物體、不同的排列形式的物體數量可以是一樣多,因為它們的數是一樣的。如:6個小碗和5個大碗排得一樣長,但是還是6個小碗多。7個排成圓形的玩具和6個排成一長排的玩具相比,雖然排成圓型的玩具看起來少,但它的數量確是多的。通過這樣反復練習幫助孩子理解數的守恒。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通過和孩子玩撲克牌比大小的游戲來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比較數的大小,體驗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和孩子玩此類游戲時,應在比較具體點數后再進行數的比較。如“4個紅桃和3個紅桃哪個多,多幾個?哪個少,少幾個?”“4和3哪個多,哪個少?”
3、這一階段的幼兒應學會區別和說出物體量的差異,如:大小、長短、高矮、粗細等,會按物體量的差異進行6個以內物體的正逆排序。幼兒對物體量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感官來感知的,因此家長要讓幼兒在看看、摸摸、擺弄等活動中進行比較。如用眼睛目測的方法比較皮球的大小,用手觸摸的方法比較小棒的粗細,用手掂掂、提提來比較物體的輕重,等等。除了這些方法,還可以運用將物體重疊、并放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如將兩個圓蓋子重疊在一起比較大小,將兩支筆并排橫放區別長短。在日常生活可以用來排序的材料可以是一家人的鞋子、衣服,廚房里的碗、筷、微波爐專用的盒子,大小不同的瓶蓋子,粗細不同的筆和繩子等,還可以讓孩子按高矮個子給家人排隊等等。只要您留意身邊的生活,您就可以挖掘更多的材料。
如何能使你的孩子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并愛上數學呢?需要你做的是將數學的概念盡可能趣味化,而且盡量減少對寶寶在學習過程中的壓力。要讓孩子了解數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你也需要表現出對數字的好感,那么孩子也就更加有動力去學習數學了。以下給你介紹幾種訣竅:
1、每天都要用到數學:讓孩子知道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平時經常要用到數學的知識,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例如當你付賬單時,讓他計算一下找回的零錢,金額是否正確;當你準備買新家具時,讓孩子幫著測量房間的面積是否合適;或是去超市購物時,可以讓孩子核對一下購物單和所購商品數目是否相符。
2經常向孩子提問:要善于抓住時機,教育孩子多開動腦筋做算術。例如,當孩子要求買一些小甜餅時,就可以趁機提問題:“你看,我買了四盒小甜餅,如果你和朋友每人吃了1盒,那么還能剩下幾盒呢?”鼓勵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每次回答是否正確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一步一步學習計算的過程。當然,當孩子得出正確的答案時,要給予鼓勵,如果孩子得意地回答說還剩2盒,那么您最好把余下的2盒也給孩子,讓他感覺到做對題目時的成就感。
3、給孩子一個計算器:孩子一般都喜歡小電子產品,如鬧鐘、手表等等。在孩子能夠數數時,就可以買一個計算器給他,當他用計算器來做加減乘除的游戲,可以提高他對學習數字基本運算的興趣。同時告訴他,計算器是將來上學會經常用到的小工具。雖然孩子還小,不能理解計算器運行的原理,但是,這個小玩意對提升孩子學算術的興趣是大有幫助的。
以上是我對你的來信所給予的答復,若不當,敬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