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投資運行過程,就是一個項目“從投資到退出”的全過程,包括“價值補償”和“價值增值”兩個階段。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資本的保值和增值。這兩個階段之和,我們稱之為“創造價值”過程,簡稱資本的“創價”過程、創價模式。
以下僅就常規創價基金和創業基金的一些模式,分別簡述。認為,流程模式、組合模式、盈利模式,是私募股權投資3個重要運營模式。
第一節、流程模式
私募股權投資的流程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價值發現→價值設計→價值持有→價值提高→價值放大→價值兌現。
1、價值發現
發現良好投資價值前景的項目,并與項目人達成投資合作共識。
所謂“良好投資價值”的項目,就是我們將要在后面所說到的、項目的盈利性:項目的利得能力和上市前景(資本高評價的可能性)。
“價值發現”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意義,我們先說狹義的發現,這就是所說的“項目線索”,或稱“項目信息”,這是最初的價值發現。投資商通過各種途徑,不斷獲得各個地區、各個類型的初步的線索,并且不斷地進行篩選,最終形成極少的幾個可以進一步接觸的項目。
廣義的價值發現,就是在狹義價值發現的基礎上,加上下面說的“項目設計”。
價值設計是廣義的“價值發現”。但我們只是在學理上這樣認為。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還是把“價值發現”和“價值設計”相分離,而僅僅狹義地使用“價值發現”這一認識。
2、價值設計
對發現的項目進行科學、規范的價值設計,稱為“項目設計”。
價值設計,主要有市場、運營、競爭、成長、盈利、風險規避、產權、退出(例如資本上市)、其它(例如法規、社會責任)等設計。
目前常見的項目設計,有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簡稱“可研”)、盡職調查、商業計劃書、現場調查等等。
上面這些都是項目的微觀設計。也有些項目,除了微觀設計以外,還有一些宏觀的支撐,例如項目所在地或所在行業的產業發展規劃。
3、價值持有
投資人完成對項目公司的投資,成為項目公司的股東。
這里的關鍵,是要進行良好的產權結構設計。
4、價值提高
把投資的企業做好,例如戰略、市場、供應、技術、管理、財務,使企業得到優化,企業的內在價值(資本利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5、價值放大
對投資的項目培育2-3年后,其價值(資本利得能力)獲得提高。
6、價值兌現
所投項目在股票市場上市后,投資人選擇合適時機和合理價格,在資本市場拋售項目企業的股票,或者把企業溢價出售給原項目人,實現價值對基金公司的最終兌現。
第二節、組合模式
對一項產業投資,例如私募股權投資中的創價投資,如果我們將:
1、投資對象設為“項目、產品、企業”3個要素。
2、投資人對這3項要素的任何一項投資,稱為投資人“購買”這項要素。
3、投資人購買要素,是為了使要素增值。要素增值的過程,是“創價”過程。
當然,所謂“創價”過程只是理論的說法。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生產和經營。
4、投資人購買這些要素后,經過創價流程,要素的價值變化。投資人將價值變現(例如“上市”),稱為投資人“出售”這項要素。
那么我們認為,任何產業投資,流程的模式都是“項目、產品、企業”3個要素的5種組合,即:
1、買項目,賣項目。
2、買項目,賣產品。
3、買企業,賣產品。
4、買項目,賣企業。
5、買企業,賣企業。
下面我們具體地說明:
1、買項目,賣項目
買來某成熟程度較低的項目,將項目進一步完善,使之更成熟后,將其賣給下家投資人,或與下家投資人以項目入股。
例如一項技術成果,某些技術環節不夠完備,或者市場沒有做開。投資人對這項技術成果投資以后,經過生產和經營,達到新的進步,然后將這項成果出售。或者引入新的資金,對這項技術成果入股。
使一個項目,由不夠成熟,逐漸變得成熟,就是項目的成熟過程,簡稱項目的“熟化”過程。
仍然需要指出,項目的“熟化”概念,目前還沒有被社會公認,而僅僅是我自己的心得。
項目的熟化過程,是由一系列環節所組成,形成項目的熟化鏈。其中每個環節都可以投資,成為一個獨立的投資單元。熟化鏈的終點,就是項目被投入生產經營,也就是被投入使用,專業上稱為“投用”。至于“投用”的標準是什么,我們在另外的章節敘述。
2、買項目,賣產品
這是對第1項、“買項目,賣項目”的操作之上,進一步操作。即:買來項目,形成企業進行生產和經營,出售產品。
“買項目、賣項目”的組合,如果其中的項目到了可以“投用”的程度,于是投資人就投資這個項目,并為這個項目投資興建企業,進行生產和經營,最終銷售項目的產品。
3、買企業,賣產品
就是通常的對企業投資后,通過銷售產品而獲利。
這和前面“買項目,賣產品”不同。在這種組合中,投資人不是“先購買項目、再投資企業”,而是把“企業已經有正常的項目運作”當前提,從而直接投資企業,進行生產和經營,最終銷售項目的產品。
4、買項目,賣企業
這是對第2項、“買項目,賣產品”的操作之上,進一步操作。即:買來項目,形成企業。將企業做好后,將企業出售,例如上市,或者管理者溢價收購等等。
5、買企業,賣企業
這是對第3項、“買企業,賣產品”的操作之上,進一步操作。即:對企業投資。將企業做好后,在產權市場將企業出售,例如上市,或者管理者溢價收購等等。
第三節、盈利模式
私募股權投資的盈利模式,依次是項目的“能否盈利→怎樣盈利、→盈利變現”3個問題。其中:
1、能否盈利
這里又有4個問題
(1)能否盈利
商業項目以盈利為目的,私募股權投資也如此。因此“能否盈利”是私募股權投資盈利模式3個問題中的核心問題。
(2)盈利多少
這是投資商心中的期望值。私募股權投資所理解的“盈利多少”,不是“事實上的”盈利多少,而是“預期”盈利多少。雖然必須說,盈利的預期應該有科學的依據,而不能想當然地亂說。可是無論如何,畢竟也是“預期”。
(3)盈利的可持續性
私募股權投資面向的,是持續經營的項目,不是一次性經營項目。例如,不是“為做一筆生意而籌集的短期資金”。因此私募股權投資,他們所關心的,必須是項目盈利的可持續性。
(4)盈利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選擇”理論的重要內容。
如果:
A、項目
有不止一個項目。其中每個項目,預期的盈利水平不同。
B、投資
有一筆投資。這筆投資“能夠、而且只能”投資其中一個項目。
其實仍然像向前面說的話,所謂“機會成本”以及其中的投資、項目、盈利等等,都不僅限于商業項目,而是涵蓋于人們所有生活。只不過我們這本小冊子說的機會成本,僅僅限于商業項目。
在上面那些條件的限定下,機會成本,就是當投資某個項目以后,如果觀察沒有被投資的其他項目,如果被投資,各自可能產生的收益。那么其中可能產生最大收益的那個未被投資項目,可能產生的收益,就是被投資項目所產生的收益的機會成本。
簡單說:由于做某事而放棄另一件事,從而失去另一件事的收益。失去的收益,就是做某事而獲取的收益的機會成本。
例如某個100元的投資,有A、B、C等3個可能投資的項目,分別可能盈利:A項目20元、B項目30元、C項目50元。
那么,如果從財務成本看,投資這3個項目都是盈利,區別只是“盈利多少”的問題。
可是如果從機會成本看,就不能這樣說了。如果投資C項目,從財務成本看盈利50元,而從機會成本看,就要減去由于沒有投資B項目而少收入的30元,因此僅僅盈利20元。
如果投資A項目,從財務成本看,盈利20元。而從機會成本看,就要減去由于沒有投資C項目而少收入的50元,實際是虧損30元。
還可以有一個推論。在上述限定的條件下,從財務成本的角度看,同一數量的投資,盈利項目可能不止一個。可是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盈利項目卻是唯一的。
2、怎樣盈利
在私募股權投資盈利模式3個問題中,“怎樣盈利”有兩種。即:“資本利得”和“資本評價”。
資本利得,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企業通過生產和經營獲得利潤。利潤致使資本增值,就是資本的利得增值。
資本評價,就是資本市場(例如股票市場)對資本價值的評價。如果資本市場對資本的評價價值高于資本的實有價值,高出的部分,就是資本的評價增值。
市場對資本的評價,是以“貨幣”的方法進行,即“貨幣選票”。
這也就是說,所謂“資本增值”,有“利得增值”和“評價增值”。
資本利得,可能進一步演化為資本評價。
然而資本利得卻是資本評價的基礎。因為資本評價的唯一標準,是資本的盈利能力。所以如果資本利得不好,即,資本盈利能力不好,市場對資本的評價就一定不好,這個資本就得不到市場的貨幣選票。
資本利得可能演化為資本評價,資本評價也可能影響資本利得。但是并不是說,任何項目都必須資本利得和資本評價同時存在。
資本利得,是資本的內源盈利;資本評價,是資本的外源盈利。
這也就是說,所謂“資本增值”,有“內源增值”和“外源增值”。
對私人股權投資(以及任何其它投資)來說,固然也要利得增值(內源增值)。但私人股權投資更為看重、而且是主要增值目標的,是資本的評價增值(外源增值)。
3、盈利變現
盈利后,怎樣把盈利變為現實的利益(例如變成現金)?
通過資本利得和資本評價,使投資商獲得收益,就是盈利變現。
============================================================
公眾微信:張恒誠老師
新浪微博:@張恒誠老師
騰訊微博:@張恒誠
百度一下:張恒誠
公眾易信:張恒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