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前景,“后危機”時代似乎已經成為了很流行的詞匯。但很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誤解。這個詞透露出很危險的自滿,好像我們已經忘記這次危機的來源以及它所帶來的持續影響。在參加的幾場商業論壇上,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政府官員都顯露出“后危機”的非典型特征。
“危機”兩字里面蘊含了“危”和“機”兩層意思,對中國來說,重點是應該抓住危機帶來的機會。如果我們在“后危機”時代不進行深刻的變革,將會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而這些問題得不到正確的處理,恐怕就很難得到更好的重頭再來的機會了。
有人說,這次危機考驗展示了中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上下合力、力挽狂瀾,靈活應對。但我們依然期待更加強勁的變革來過濾中國的經濟。現實的情況看來,中國不平衡的經濟結構讓人擔憂。尤其是私人消費所占經濟比例太小,35%的比例遠遠小于應有的價值比重。
總理兩年半之前就警告過,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當中,存在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以及不可持續等問題,這個認識在經濟危機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危機映射出來的問題是嚴峻的更是充滿挑戰的。但危機背后是全民堅挺的信心,因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危機背后的經濟模型已經面臨著升級的戰略需要,而且已經走到關鍵時刻,這就要求一定要采取更加激進的方式改進這個舊有模型。還可以更換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型。
要想改變中國經濟結構,有幾個重要因素必須特別關注。首先是家庭儲蓄。大多數人對未來收入,尤其是對退休之后的收入的不確定,因為要對醫療、教育等可能的巨大支出做出準備,才會到銀行存更多的錢,所以新的發展模式首先要通過建設廣泛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來消除人們這種對未來的不安情緒。
當然,發展服務業也應首當其沖。這么多來年中國的服務業發展局部速度很快但效果不夠顯著,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相比巴西和印度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之所以這么關心第三產業,主要是因為服務業屬于人口密集型產業,可以為中國富余勞動力解決就業的出路問題。
除了基礎的服務業之外,還有電子商務、物流、IT服務、會計、咨詢師和金融服務領域,這些都屬于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也是未來中國成長的關鍵所在。應該說服務業的發展空間無限廣闊,發展基礎也越來越好,這一定會成為中國經濟下一階段增長的引擎。
陽光正東認為,要想捕捉“后危機”時代的發展契機,需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要規劃一個大規模全民性的服務行業發展藍圖。需要特別強調需求的轉型,這是吸收勞動力和增加百姓收入的關鍵。服務業對于未來的“十二五”規劃來說絕對是個機會,肯定會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第二、增加農民家庭的收入,對他們提供可能的小額信貸支持。目前我國有8.5億中國人生活在農村,家庭收入非常低,而且也缺乏更多的收入來源,所以應該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土地改革政策以及小額信貸,讓農村與城市主體經濟相對接,縮小中西部農民家庭和沿海區域的差距,促進和諧發展。
第三、建立社會安全網絡。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包括企業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我們看到了各級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尤其是社保和醫療保險,連邊遠的山區都已基本普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但是目前這些措施的力度似乎太小了,遠遠不夠解決農民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更多的保障措施,讓民眾減少預防性的儲蓄,敢于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