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剛告一段落,關于假日經濟的話題又成為了社會各界談論的焦點。景區人滿為患、高速公路擁堵不堪、“被消費”現象時有發生……這個“五一”似乎依舊是那么“不經濟”。
這折射出中國假日經濟市場的不成熟,其中消費者的畸形消費觀和商家的短期逐利行為都難脫干系。依據經濟學原理,市場上的供需矛盾只會是暫時性的,因為隱形的“第三只手”早晚會對其進行適當調節。那么,是不是解決好了市場層面的問題,中國的假日經濟就可以步入理性和健康的軌道呢?答案肯定沒有這么簡單,因為造成假日不經濟的更重要原因是政府制度設計上的不合理,這也正是本文想著重闡述的。
首先是假日安排不合理。人們選擇扎堆出行,并非不知道可能會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只是迫于休假時間的硬性約束,不得不做此無奈選擇,因為對絕大多數中國工薪階層來說,目前還沒有自主選擇錯峰出行的條件?!爸袊叫菁佟笔侵袊赜械男菁俜绞?,由全國假日辦主導的這種放假安排,網上民意調查顯示,近八成網民對此并不滿意。這種假日安排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雖然“調休”、“挪假”等措施對于營造假日氛圍、方便人們出行等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相關部門在假日設計上也的確付出了努力,但這種“拼湊”式的假期安排可能忽視了老百姓的切實感受。第二,帶薪休假制度始終難以落實。這其中有勞動者工作與休閑博弈的原因,也有企業人力成本和生產壓力的考慮,但更重要的還是政府相關部門缺乏監督機制和懲罰力度。
其次是供需矛盾調節方式不合理。需求方面,價格杠桿運用不當。今年“五一”小長假的政策依舊有“兩大不變”:高速公路對小客車依舊免費、各大景點門票依舊打折。先說高速公路免費。近些年自駕游成為增長最快的一種旅游方式,是旅游需求中的彈性需求部分,按理說政策的調節作用是對這部分需求進行合理疏導。“削高墊低”,從經濟手段講,應該節日漲價,平時降價才對,可我們實際做的恰恰相反,最終的結果就是“省了過路費,卻多了汽油費,還搭上了大把時間”。
再說各大景點打折。如果對冷門和熱門景點進行差異性打折收費,想必會對疏導客流有極大幫助。有人可能會有疑問,門票雖然打折,但是景區相關的吃、住、行并沒有打折啊,為什么人們還是趨之若鶩?這是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人們進入景區前可能對于吃、住、行的相關消費狀況并不清楚,且還能算作彈性需求,一旦人們進入景區,這些方面的需求全部轉化為剛性需求,消費者想要不消費已經不太現實。
供給方面,彈性供給和有效供給不足。首先說彈性供給,旅游經濟中存在著旅游數量和旅游質量的博弈,兩者往往是此消彼長。政府部門為了拉動經濟,往往支持在景區修建高檔賓館、酒店,但旅游質量提高的同時,面臨的卻是供給數量上的大缺口,根據旅游經濟學中的“短邊原理”,這將嚴重制約景區的持續長遠發展。有關部門是不是應該考慮合理空間布局,引入家庭賓館、農家樂餐飲等臨時性的接待方式,通過增加彈性供給提高目的地的物質容量,解決旅游地的接待設施超載問題呢?
再來說有效供給,據相關機構的統計發現,桂林石林風景區整個門票收入只有7%用于景區維護、張家界門票108元中只有8元用于整修景區、山東曲阜的“三孔”門票收入80%被地方政府轉作他用……這等做法無疑從源頭上限制了旅游的有效供給,如果還想在此基礎上豐富假日消費內容、引導假日消費多元化發展以及升級假日消費產業結構,自然就會難上加難了。
從整個社會福利的角度看,制度設計不科學就會產生福利損失,制度設計科學就能增添國民幸福。雖說中國最初延長休假時間的一個重要目的確實是為了刺激消費,但如果過分看重假日經濟對于經濟刺激的一面,而忽視了人們休閑消費的心理感受,這樣的假日經濟之路還能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