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季度GDP數據近3年以來首次破8,市場出現了一些要求政府擴大投資以穩增長的呼聲。但是另一方面,企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去庫存化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在穩增長和去庫存之間尋求平衡,是擺在中國經濟面前必須要跨越的一個關卡。
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中國由來已久。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就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伴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政府出臺4萬億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在當時發揮很大作用,但大規模投資導致很多行業形成了大量短期內難以消化的過剩產能。目前,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盡管近幾年發改委、國資委和工信部關于抑制產能過剩的文件接二連三出臺,但效果堪憂。
在我國,產能過剩并不是單純的由市場自發形成的短期供過于求現象,而是摻雜著政府主導投資所形成的長期資源錯配。
長期以來,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導了很多投資,大量資金投向“高投資”、“高消耗”的項目。再者,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部分國企有足夠的動力去擴大產能以提高政績。尤其是當經濟數據出現一點下滑的苗頭時,投資拉動又成首選。結果老的庫存還沒有完全消化掉,新的庫存又紛至沓來,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的頑疾。若放任不管,將會使得市場預期混亂,影響市場效率的發揮,遏制長期經濟增長勢頭。
破解產能過剩難題,需要正確理解當前我國經濟所處的變化環境。經濟學界的普遍看法是,未來中國經濟會進入一個趨勢性放緩的新階段。中國經濟已經從單純追求增長速度和規模向追求增長質量的階段過渡。而表現在產業層面,中國目前更多的需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升級,而非簡單的總量規模增長。
因此,政府在新一輪調控政策當中需要擺脫投資依賴癥,尤其是在使用逆周期調控工具以支撐短期經濟增長的時候需要比2008年更加謹慎。
以家電行業為例,連續四年的家電下鄉已經讓很多區域家電產品的普及率提升到90%以上,而未來5年這些產品的更新率幾乎為零,這意味著未來幾年鄉鎮市場需求將大大減少。面對迅速萎縮的消費需求,政府對消費者再補貼的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
另外,在政策紅利刺激下,市場的虛假繁榮讓很多企業加大了對生產基地的投資,但是隨著前期政策紅利正面效應的衰減,國內大量企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危機。多出來的產能因為閑置將占壓企業的資金,而資產折舊也會抬高企業生產成本,企業毛利率自然隨之下滑,這對國內很多競爭性的行業發展而言是一種長期而隱形的傷害。
為此,政府在穩增長和去庫存之間尋求平衡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政府應當正本清源,讓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真正主體,減少對微觀經濟領域的行政干預,在法律和政策層面為企業打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提高市場競爭的透明度,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和醫療衛生等領域,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出口化解國內產能過剩,同時也有助于解決國內的就業問題。
政府出臺短期的“穩增長”政策,應該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避免以往大規模的貨幣擴張政策。貨幣供應要以貨幣需求增長為目標,而不能盲目提前大規模透支貨幣發行,以避免經濟陷入高通(微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陷阱。政府應堅持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范圍、采取切實措施減少流通環節稅收和費用。我國財政收入連年增速都數倍于GDP增速,可為相關改革的良好支撐。
政府在一些指令性的投資刺激計劃中,應當以需求定投資,以公益領域為主。同時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選擇項目,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應更多向中西部傾斜,以釋放有效需求。對于當前戰略型新興產業項目的選擇,應加大相關智能化、信息化研發投入和清潔能源輸送等基建投資。這樣既可以穩定當前經濟增長,同時為打開國內消費市場奠定基礎,也不會制造過剩的無效產能。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政府應加大相關的教育培訓投入,轉向創新紅利,這樣中國的產業及經濟轉型才有希望。
趙曉,中國體改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體改基金會學術委員、中國經濟學獎專家委員、天則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產業與市場研究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央視“中國財經報道”財經觀察員以及“經濟半小時”年度人物評選顧問、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