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
生產總值80577億元,同比增長11.9%,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2 %,國民
經濟整體回升向好的勢頭進一步發展。相比國際
經濟和中國
經濟均衡增長水平,這個增長不能說低。但考慮到去年的基數以及接下來增長有可能逐季降低的趨勢,這個增長也不能說太高。對于一季度的
經濟表現,有機構據此認為,“高增長、低通脹”的
經濟表現為中國
經濟的復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通過數據的仔細分析,我們發現,一季度的
經濟表現雖然凸顯了“保增長”,而依然忽視了“調結構”,而
經濟政策仍然較多體現了過于注重需求管理的凱恩斯主義的一貫思維,這將為我國
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埋下隱患。
“保增長、調結構”,“好字當頭”應該是我國一段時期內
經濟政策的堅定取向。“促進消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調整
經濟結構”, “推動
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正是今年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
經濟政策根本基調。因此,對比之下,我們發現,中國
經濟的真正復蘇之路還很漫長。
首先,我國
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驅動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6%,出口同比增長28.7%,而消費只同比增長17.9%。從消費形態看,除汽車消費外(同比增39.8%),增長最快的卻是由于國際油價上漲而導致的石油及制品的被動消費支出上漲(同比增40.3%),其次就是由于
房地產瘋狂發展而帶來的建筑及裝潢材料(同比增26.8%)、家具(同比增37.6%)和家電的消費增加,而其他民生領域的消費都增長緩慢。特別是農村消費
市場還是沒有很好啟動,農村消費增長(同比增15.4%)再一次低于城鎮消費增長(同比增18.4%)。可以說,投資、消費、出口,拉動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還是有一只跛腳,而且城鄉二元消費結構更加不平衡。
其次,投資過多地流向了重工業領域、基礎建設領域和
房地產領域,4萬億
經濟刺激投資翹尾痕跡明顯。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來看,重工業增長22.1%,比輕工業增長高8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9.9%。從分行業增加值來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幅最大(同比增37.2%)。而
房地產開發投資更是增長35.1%,比去年同期加快31個百分點,也遠遠高于第三產業30.0%的平均投資增長。隨著
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陸續出臺,
房地產投資將難以持續。重工業領域、基礎建設領域的快速發展也明顯帶有過重的
經濟危機救市色彩。國有投資的不斷增大將會擠出私營資本,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將會進一步惡化,這也與我國“調結構”的基本
經濟政策取向背道而馳。
第三,收入分配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一季度GDP增長11.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 %。我國居民的實際收入上漲再一次沒有跑過GDP。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季度全國實現財政收入19627.07億元,同比增長34%。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867億元,同比增長119.7%。企業和政府再一次剝奪了全體國民創造的財富,促進消費更從何談起!
第四,輸入型通脹風險加大。一季度CPI為2.2 %,而且主要來自于食品和居住的上漲。考慮去年4萬億投資的滯后因素,以及今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我們估計今年全年CPI不會超過5%。但由于資源型國際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帶動的PPI的快速上漲,輸入型通脹,我們不得不防。一季度,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5.2%,3月份環比上漲0.5%。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9%。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攀升、三大國際鐵礦石巨頭80%-90%的提價要求都將加大輸入型的通脹風險。而由于財政政策的逐步淡出,
金融支持就成了鞏固
經濟復蘇的不二選擇,但流動性過剩、通脹風險加大又將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對于今年的
經濟形勢和
經濟政策,我們有三個總體判斷:一是
經濟復蘇的基本形勢已經確定,但基礎并不穩固,所謂
經濟過熱以及泡沫崩潰的說法聳人聽聞卻不可信,接下來
經濟增速有可能逐季降低,物價也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險,而信貸增長,等關鍵指標已經控制住,因此不要輕言
經濟過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暫時也不能輕言退出;二是國際
金融危機的恢復性增長并沒有根本改變世界
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中國
經濟的率先復蘇也不代表中國
經濟已經具有了更強的國際競爭力;三是必須把保持中國
經濟當前平穩較快發展和為長遠發展營造良好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保增長、調結構”的基本政策取向,盡快提升我國內生
經濟增長能力。
全面權衡,我們認為,眼下最為緊要的
經濟政策有三:一是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果斷讓人民幣升值,以此加快外需依賴型增長向內需型增長的
戰略轉換;二是嚴格落實“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信貸對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加大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同時收緊
房地產的信貸和投資,其目的是推進
經濟結構的調整;二是把握一季度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大好時機,切實推進“結構性減稅”政策的落實,發揮稅收杠桿作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大力發展我國的第三產業,其目的是打造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