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目前,中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加速轉型的新時期,組織的內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動蕩,資源約束也日趨明顯,這些挑戰對管理者應對復雜環境,實現組織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社會、
經濟、政治以及
文化等環境的不同,中國企業在實現全球化
戰略時具有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特點。因此,結合中國社會的政治
經濟文化特點探索轉型
經濟下學習型管理者的培養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知識與學習力
在轉型
經濟下,
經濟增長動力逐步轉移到了基于知識與信息的產業,知識成為和資本、土地等
生產要素并重的稀缺資源。在此背景下,管理者不僅要具備廣博的
文化基礎知識,還要有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為了掌握知識,學習力成為必要條件。只有比競爭對手更快地進行學習的能力才是唯一永不衰竭的競爭優勢。因此,管理者必須能根據環境所需,及時學習最新知識。現代企業管理者除了必須具備管理學、
經濟學等與工商管理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及時跟進技術換代周期縮短、知識增長日漸突出的發展趨勢,不斷補充和更新各相關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見識與決策力
豐富的見識有助于管理者識別事物內部性質和主要關系。在這里,管理者的見識更多的是指專業學科知識和管理科學知識以外的事物。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者的第一項職責是確定哪些
經濟因素與趨勢,會對公司的未來財富產生影響。管理者必須保證,企業的資源在今后5-10年中,至少仍像現在一樣能產生
經濟效益,且具有
生產能力。”在復雜和瞬息萬變的企業管理中,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能將管理的“知識碎片”(knowledge fragment)從一片混亂變得井井有條,并在復雜社會的“混沌的邊緣”這一特殊行為區域內產生創造性,使企業獲得持續不斷的創造力和創新力。
轉型
經濟下,管理者面對的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多端、錯綜復雜。
市場的激烈競爭給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機遇,但同時也可能給企業帶來威脅甚至災難。這需要管理者有主見,審時度勢,善于根據各種
市場現象,判斷真偽,把握時機,正確決策。而正確決策的前提就是對事物及其發展變化趨勢的準確預測和把握。因此,只有多見、多聞、多識,才能在環境湍流中抓住機遇,歸避風險,成功地實現組織目標。
膽識與創新力
知識是累積的經驗,見識是個人的見解,而知識和認識要轉化為實際行動,則需要強烈的膽識。經營決策是一種具有探索性的創造活動,大多是風險與機遇并存。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是在新思想與
市場之間建立聯系。
管理者具備膽識,才能在看清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和看法,確立新的目標和
戰略。例如,今天的
網絡引擎專家Google的創新是把信息檢索領域的理論用到了互聯網,把互聯網的索引與定型運行、信息索引,這幾個領域整合起來,從而實現了獨特的商業模式。
在中國,自主創新成為企業的新目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經濟增長中知識資本貢獻份額,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是我國
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這其中的關鍵在于組織的學習和創新能力。能否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對內、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做出及時的、適當的應對,這需要管理者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膽識。
知識、見識、膽識與勝任力
知識、見識和膽識也是管理者勝任力的體現。其中知識、技能屬于表層的任職資格,易于識別;社會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質和動機、需要等,屬于深層的任職資格,難于模仿和測量。一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只是員工能完成工作的基本素質,而真正區分績優者與績劣者的因素,則是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個性”、“動機”、“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勝任特征,其對組織的發展更具決定性的作用。知識和見識相對外顯,屬于表層的勝任力,而膽識更多體現在人格特質上,難于模仿,它屬于深層次的勝任力。
轉型
經濟 對管理者的新要求
不同時代對管理者的要求存在差異。在工業發展初期的社會,現代知識還不夠發達,有膽識與見識的創業家,就能成就一定的事業。臺灣企業家王永慶,以及四川希望集團的劉氏兄弟,都沒有很高的學歷,就是最好的說明。但進入知識
經濟時代,沒有專業化知識,產業的見識無從產生,企業決策也就難以形成,因此,沒有知識就不可能有好的競爭力。
管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致用的科學。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知識是基礎,但即使有較豐富的知識,也不一定必然會有見識。因為要有見識,還需要有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思想作指導,使知識真正產生作用。光有知識還不夠,還必須有見識。學了理論知識、書本知識之后,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此外,還必須有膽識。冒險精神、創新意識、全球視野,都非常重要。只有知識、見識和膽識齊備的管理者,才是一位學習型管理者和有效的管理者。
三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