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包括嬰兒奶瓶在內的塑料瓶與熱水接觸時,就會產生一種與人體中類雌激素的化合物——雙酚A(BPA),它是塑料中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已經成為塑料從聚碳酸酯轉化為聚酯的主要成分。美國《科學美國人》雜志最近發表了關于塑料中化合物的研究報告,雖然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觀點,其對人體的副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還是引起了關注。
BPA早就被發現它的作用與雌激素極為相似,與天然的雌激素一樣通過人體對相同的雌激素感受體產生作用。通過老鼠的實驗表明,這種化學物質的副作用之一是促進人類乳腺癌細胞的生長,還會減少精子數量。這些發現對于BPA潛在的健康危險提出了疑問,特別是后來的研究表明,當塑料或樹脂產品在極端條件下或高溫條件下(如在微波爐或洗碗機中)使用時就會產生BPA。
BPA通常被用于制造抗腐蝕儲存食物的罐頭,還被用來制造塑料杯或塑料玩具娃娃或其他透明防碎的瓶子。根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內分泌生物學家Scott Belche的最新研究,當這種化工產品制造的聚碳酸酯塑料和環氧樹脂制品遇到熱的液體,BPA的產生速度將是正常情況下的55倍。
據美國中央數字計算機數據顯示,在受測的年齡在6歲到85歲的2157人中,93%的人體尿液中BPA的副產品達到了可檢測水平。曾發現BPA減弱母鼠生育能力的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院內分泌學家Retha Newbold稱::“兒童的含量高于青少年,青少年的含量高于成年人。就動物而言,在短暫接觸BPA后就能產生長遠的影響。它未必是留在體內產生副作用。”
但專家們對BPA潛在的健康危險各執己見。美國食品藥品局已批準使用,美國環保署認為無需擔心。但另一組科學家去年發現,目前人體內的BPA含量已經超過了動物體內的致病含量。Newbold說:“調查人員最擔心的是下一代。”并指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發病率的增加與BPA息息相關。對月經周期的影響和糖尿病的相關性的老鼠實驗仍在實驗室階段。
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大學生殖生物學家Fred vom Saal警告說,嬰兒是人群當中最易接觸BPA的,因為無論是奶瓶還是其他嬰兒常用瓶罐都可能產生BPA。
化工業界堅稱,除非BPA被證明有致病作用,否則它就應該被繼續生產和使用,因為它廉價、輕便、不易碎以及其他許多不可替代的優點。
不過有科學家告誡,如果必須使用瓶罐用具或透明的塑料瓶,千萬別用微波爐加熱或用于存放熱的液體或食物,也不要用熱水洗。本報通訊員陳白云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