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華點評:
這個案例非常經典,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用要不要錢來劃分醫生是錯誤的。
直到2005年,我所在的公司引進國內的培訓以后,才知道本國培訓界把醫生分為“關系型與學術型”,以及文中的“利益型、社會型和政治型”等。這些分類都是百家齊放,缺乏研究的科學權威性和長期實踐的驗證性,我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我國醫藥代表的發展方向。我在2005年起,就經常遇到部屬類似的提問:我負責的醫院,大多數醫生都是非學術的,黃經理,你看,我該怎么辦?或,我負責的醫院,大多數醫生都是利益型的,他們很務實,黃經理,你看,我該怎么辦?
我當時的回答是,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請問,如何鑒定學術型與非學術型?他們一般都這樣回答:不要錢的,就是學術型的。我一般接著說:這個世界,誰不要錢呢?只是要錢的方式不同。我黃德華也要錢呀,我也不學術嗎?他們一般都這樣回答:黃經理,那些直接要現金的,就是非學術型的。我就繼續問:那么,有多少醫生,直接向你要現金呢?他們一般都這樣回答:這個?沒有統計,不過,我看他們都要其他公司的現金回扣。還有,他們總是暗示我,沒錢難做。
我一般會繼續說,如果他們需要現金去辦學術會議,或者進行科研,這算不算學術型的?他們一般會回答:這個算學術型的。我一般又會繼續說,如果他們需要現金去搞聯誼活動或管理培訓,這個算不算學術型的?他們一般會回答:很難說。黃經理,我知道了,這個劃分不科學。我一般還會繼續問:醫生為什么會要錢或者暗示要錢呢?他們一般會說,因為他們很現實。錢是好東西。我一般還會繼續說,最為關鍵因素的是,醫生認為醫藥代表手中都有費用(錢),他不向你要,這個錢會流向誰呢?他們一般會說,哦,黃經理,我明白了,我會跟醫生好好的溝通“錢”的去向。我一般還會繼續對他們說: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補充一句,在商業領域,君子用財,給之有道。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