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醫藥代表,社會不完美
黃德華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藥學按照社會屬性發展為研究藥物,制造藥物,流通藥物,傳播藥物等,后兩者統稱為營銷藥物。在國外1960年初藥品銷售員開始分出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就是醫藥代表,另一個分支就是藥品商務代表。醫藥代表在1970年代末成為了國外的正式職業,其任職資格以及法律地位逐漸得到了完善。我國在1988年開始出現醫藥代表這個職業,但是在1995年后,醫藥代表與藥品銷售(商務)代表在學術界與百姓中混為一體,結果政府管理與任職資格也混為一體,結果給百姓帶來了很多傷害。
沒有醫藥代表,會出現什么情況?可以說沒有醫藥代表,地球照轉不誤,但是我們的社會就多了些遺憾與不完美。所有醫生也將不得不面對兩個棘手的問題。
第一,處方有惑可問誰?在沒有制藥企業進行學術推廣之前,醫生的藥學知主要是來自教科書。但教科書每10到20年才更新再版一次,這個周期根本不能滿足醫生臨床工作的需求。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都是網絡時代了,上網一查不就行了嗎?
首先,在經濟發展極不均衡的中國,并不是每個醫生都具備上網的條件;
其次,由于醫療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非常復雜,不經過充分溝通,僅靠網上的交流是很難找到最佳解決方法的。
第二,不良反應誰報告?病人遇到不良反應,如何解決?根據統計,FDA收到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90%以上是通過醫藥代表的收集,由藥品制造商提供的。醫藥代表日常的工作,除了向醫生宣傳自己的產品,還要負責將醫生使用藥品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公司,并為醫生提供不良反應的解決方案。當這條通路被切斷后,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的渠道將被大大阻塞,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一些地方的醫生已經發現了某種藥品具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另一個地方的醫生卻仍舊大量處方該藥,從而令許多患者身處危險境地。(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