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微觀角度,并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層面的股東、資產和業務的調整;從宏觀角度,資本市場上的并購重組,與國家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良性互動,既有力地支持了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級戰略,也助力傳統企業“脫胎換骨”、產業升級。
——【恒豐環球博學院】薦讀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合并,推動中國高鐵“揚帆出海”;百視通吸收合并東方明珠,誕生中國A股首家千億級新型互聯網媒體集團;綠地控股借殼金豐投資,刷新A股史上最大規模借殼紀錄……
今年資本市場頻現大手筆并購重組。不僅如此,整個并購重組均呈現出“火爆”行情。據上交所統計,2015年初至8月31日,滬市上市公司共有143家公司進入重大資產重組(包括發行股份購買資產),52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較2014年同期分別增長25.44%和100%。合計完成重組交易金額超過2473億元,較2014年同比增長186%。
深交所統計,2014年初至2015年6月30日,中小板79家公司完成85單重大資產重組,重組交易金額996億元。
值得指出的是,資本市場上的并購重組,與國家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良性互動,既有力地支持了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級戰略,也助力傳統企業“脫胎換骨”、產業升級。
助力國企“混改”戰略落地
從微觀角度,并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層面的股東、資產和業務的調整;從宏觀角度,并購重組與“混改”、“一帶一路”、“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緊密相連。一方面,整體性、轉折性的重大并購機會從來伴隨國家戰略調整而來,是這些戰略在上市公司層面的體現和折射;另一方面,并購重組又成為國家戰略落地生根的催化劑和助燃劑,是國家戰略得以貫徹的重要推手。
從滬市公司2015年的并購重組活動中,這一趨勢見微知著。2015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的活躍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滬市國有上市公司在并購重組中的參與度快速提升。2015年1月至今,滬市共有157家公司啟動了重大資產重組,其中國有上市公司為59家,占比為37.58%;同期共有57家公司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其中國有上市公司33家,占比為57.89%。
在“混改”模式方面,各類市場創新也層出不窮。滬市上市公司普遍采取三種模式:一是國資持股轉讓,二是大股東集團層面資產注入,三是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者員工持股。其中,有不少上市公司同時并用上述幾種模式開展“混改”。
目前,滬市央企中,中石化、中海油、中冶、中石油、中鋁等特大型國企,已相繼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醫藥總公司、中國建材集團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方案,已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批復原則同意,目前正按國資委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的實施,為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并購重組也可以為“一帶一路”的落地生根,提供最為直接和便捷的路徑。據統計,按地區劃分,涉及“一帶一路”概念的滬市上市公司共207家中,有105家實施了并購重組相關項目,涉及事項142項,可統計的涉及金額達2711.24億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和行動計劃,而一部分滬市上市公司,已于2014年借助并購重組實現“觸網”。
上交所統計,2014年共有7家滬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方式實現“互聯網+”,涉及批發和零售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軟件服務業。5家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及募集資金購買資產方式實現“互聯網+”,涉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零售業、批發零售等行業。
2015年以來,滬市上市公司參與“互聯網+”的熱情更為高漲。截至2015年8月30日,滬市共有7家公司披露“互聯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包括基礎設施施工業務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科達股份收購5家數字營銷公司,進入互聯網營銷領域;主營水泥生產銷售的巢東股份收購5家類金融業務公司,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等。
成為產業結構調整重要推手
經過20多年發展,滬市集中了一大批國民經濟的支柱性企業和行業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樣本和縮影。滬市上市公司作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功能的實現,可以從滬市上市公司產業行業的總體變化及不同行業的并購特點中得到印證。
記者從上交所獲悉,在滬市2015年度啟動重組的公司中,有76.4%的上市公司屬于傳統產業,其中傳統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化工等行業數量位于前列。從并購標的看,新興行業受到青睞。其中,互聯網、影視、手游等行業成為并購標的的熱點題材。2015年度實施完成并購重組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年度凈利潤平均增長幅度為232%。通過兼并新興行業的資產,傳統行業實現了“脫胎換骨”,也不斷地推動滬市上市公司的行業配置更為優化和合理。
2015年滬市公司并購重組中,并購金額最高的前五大行業,分別為高端設備制造業、房地產業、軟件傳媒業、醫藥制造業及批發零售業,合計并購金額為2714.36億元。
相比并購金額,并購單數可以從另一個維度反映行業并購程度。2015年,滬市批發零售業、采礦業、房地產業、醫藥制造業及化工業,并購數量位居前5位。其中,批發零售業已連續2年居滬市上市公司并購數量第一位。
并購從行業主體動機來分,可分為協同效應并購和多元化并購兩大類型。協同效應并購主要表現為產業并購,旨在形成上下游形成全產業鏈;多元化并購,主要是進入新的業務領域,或者由于自身主業困境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上交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滬市上市公司形成以協同效應為主,多元化并購為輔的特點,其中協同效應并購金額超過2078億元,多元化并購金額為1364億元,占比分別為60%及40%。
高端裝備制造業、軟件和傳媒、房地產業、計算機及軟件業、采礦業及批發零售業,在滬市上市公司中較為傾向實施協同性重組。在多元化并購方面,醫藥制造、化工、批發零售業、軟件傳媒業和采礦業,并購金額占2015年多元化并購的前5位,涉及金額分別為366億元、147億元、131億元、85億及54億。從多元化并購的標的所屬行業來看,傳媒、動漫、高端裝備、環保等領域屬于市場熱點,受到擬轉型升級的公司追捧。
持續的并購重組使行業結構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改善。借助資本市場,一大批地產、化工、采礦、批發零售等傳統型、耗能型、夕陽性產業,或是通過并購TMT等新興產業,找到了新的方向;或是通過與互聯網等新產業的融合,煥發了新的活力;或是通過引入本行業內的新技術,從而淘汰落后產能,重塑了新的內核。滬市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和產業配置日趨合理,已逐漸形成傳統支柱型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相互融合的市場格局。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下行周期引領經濟發展的勢頭正在凸顯,而資本市場充分發展其價值發現和融資功能,推動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壯大與發展的作用也愈發顯著。
滬深交易所統計顯示,在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趨緩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滬市戰略性新興相關產業實現凈利潤525億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且增速高于上市公司總體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73.1%的創業板,上半年平均凈利潤達到0.5億元,同比增長25%,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中小板上市的244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同期凈利潤同比增長28.47%。
創業板推出6年以來,正日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動力。記者從深交所獲悉,未來在注冊制之下,創業板將會設置差異化的上市條件,淡化以盈利為單一指標的估值理念,更加貼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現實需求。同時通過增設一套營業收入規模的指標和一套市值指標,適應目前尚未盈利但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投資者認可其價值的企業上市。
同時,創業板也正在積極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業拆除VIE相關問題,力爭能以更高的包容度迎接紅籌企業回歸,也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戰略型新興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新的增長中樞和新階段的經濟平衡尚待確立,在此過程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資本市場,則充當了幫助其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服務平臺。
上交所統計顯示,滬市戰略性新興相關產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7萬億元,實現凈利潤525億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且增速高于總體上市公司水平。其中,電子設備制造業尤其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動力,凈利潤增速達到39.40%。
2015上半年來,與新興產業有關的公司市值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占滬市總市值的比重也由上一年的14.51%上漲到16.70%。其中,以設備制造行業市值規模增長最快,同比增速達到2倍以上。
創業板市場已擁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354家,占比73.1%,今年上半年,其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達4.52億元和0.50億元,同比增長33.33%和25%,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中小企業板上市的戰略新興產業企業上半年也實現優異業績,244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報告期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60%,凈利潤同比增長28.47%。同時,63家生產性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40.54%、122.99%,增幅遠高于中小企業板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后勁。一方面領軍企業不斷涌現,上半年,滬市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中當年營業收入進入全市場前25%的公司數達到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產生了明顯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公司研發投入大幅提升,無形資產比上年同期增長23%,高于滬市15%的總體水平,創新驅動效果正逐步發揮。
當前,戰略新興產業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通過借力資本市場,一些戰略龍頭企業開始顯現。
今年以來,軌道交易設備制造業中的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借力資本市場合并為中國中車,成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國高鐵“揚帆出海”。中國中車在經營規模、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化能力、生產制造工藝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同時,公司還利用軌道交通裝備的核心技術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等新能源、新材料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中國在經營、技術、規模等方面不斷突破。
創業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動力
“創業板市場化的發現機制為新興產業和資本提供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生和向生產力的轉化。更為重要的是,創業板培育了激勵創業、崇尚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形成了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內生力量,推動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中國經濟戰略性轉型的排頭兵。”專家表示。
記者從深交所了解到,創業板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通過如下三個途徑發揮:
首先,創業板市場構建了科技資源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的有效模式,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同時,創業板市場推動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和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機制,有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深交所統計,創業板35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首發融資1853億元,2015年上半年每家公司平均研發投入2532萬元,研發強度達5.65%。對自主創新的投入使創業板公司保持了較強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5%左右,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其次,創業板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企業通過并購實現跨越式增長、提升競爭力。
截至2015年8月15日,創業板共有18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籌劃重組273次,其中已披露方案的169單重組平均交易金額達9.36億元。在支付方式上,每單重組平均股份支付金額達5.6億元,節約了寶貴的現金資源,大幅地提升了公司的發展速度和空間,許多上市公司還借助并購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
再者,創業板的示范效應帶動了創業投資的熱潮,極大改善了未上市戰略性新興企業的融資環境。
戰略性新興企業由于其輕資產、高風險的特征,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創業板的啟動為創業投資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渠道,吸引帶動了大量的政府和社會資金流向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緩解其發展初期的資金難題并建立規范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深交所數據顯示,創業板共有302家公司上市前獲得創投的資金支持,總額達157.9億元。
創業板還在6年的建設中對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記者從深交所獲悉,未來,創業板仍將把市場化的原則貫穿制度建設的各個層面。
具體而言,在注冊制之下,創業板將會設置差異化的上市條件,淡化以盈利為單一指標的估值理念,更加貼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現實需求。通過增設一套營業收入規模的指標和一套市值指標,適應目前尚未盈利但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投資者認可其價值的企業上市。
同時,創業板也正在積極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業拆除VIE相關問題,力爭能以更高的包容度迎接紅籌企業回歸,也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來源:恒豐環球資本管理
你的企業有沒有這樣的困惑?
同樣是做企業,為什么有的企業賺錢了,而有的企業卻虧錢了?
同樣是一個行業,為什么有的企業賺錢很多而且輕松,而有的企業賺錢不多而且費勁?
同樣是一樣賺錢的企業,為什么有的企業財富實現上體現了乘數效應,而有的企業卻僅體現加法效應?
為什么有了財富卻富不過三代?
讓《企業財富工場特訓營》告訴你答案
>> 如果感覺不錯,就大方分享吧
課程、特訓營、顧問和投融資業務咨詢,請聯系:
電話:010-64495082
手機:15011006695;
業務助理QQ:2417702459
業務助理微信:fengpengcheng-hh
E-mail:uibe_zbyy@sina.com
新浪/騰訊微博:資本運營專家馮鵬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