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孫悟空,豈能沒唐僧?
最近大出風頭的,非融創孫宏斌莫屬。我粗略計算了一下,2017年1月至今,孫宏斌累計投資并購約1000億元,最著名的是150億參股樂視網(15.330, 0.00, 0.00%),以及430多億收購萬達13個文化旅游項目。
不久前,網上流出了孫宏斌的內部演講記錄,最搶眼的一句話是:“1000億算什么!我的目標是3000億!”
商界“孫悟空”的風險
孫宏斌如此豪放的投資只能來源于杠桿收購。就像《西游記》里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變幻莫測,功力無邊!
杠桿收購的秘訣在于收購方用被收購方的資產獲取銀行授信,再完成擬收購資產或股權的交割。比如:融創收購萬達旅業的資產包,就是用擬收購的萬達資產作為抵押品,在支付小額定金之后獲得銀行增加授信額度,再完成交割。人們自然會問,如此簡單的操作為什么萬達的王健林不能干呢?答案很簡單,如果萬達集團像以往一樣能夠及時獲得銀行的信用支持,王健林絕不會忍痛割愛。孫宏斌收購萬達旅業的資產包,背后是銀行的厚此薄彼,一手逼債萬達,一手支持融創。
用商界“孫悟空”比喻孫宏斌,隱含的另一個比喻就是孫悟空有金箍棒,唐僧卻有“緊箍咒”。銀行就像唐僧一樣,時而慈眉善目,時而猙獰冷酷,背后還有如來佛神掌翻云覆雨。
孫宏斌的智慧在于他理解了一個簡單的金融工具——貨幣,踐行了一條宏觀經濟學原理——貨幣杠桿。在經濟減速而貨幣量持續增長的條件下,優質資產會隨著貨幣量的增長而持續升值。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中國,杠桿收購是一把雙刃劍,甚至可以說,用銀行杠桿得來的財富最終會還給銀行。如果銀行授信變化多端,“齊天大圣孫宏斌”遲早也會陷入今日王健林的痛苦選擇。
莫做糊涂的“唐僧” 如果僅僅是經濟周期的波動,“孫悟空”的金箍棒人人都有,并不稀奇。但在中國,經濟周期之外還有經濟政策,金融杠桿之外還有政策杠桿,政策杠桿的普遍性之外還有政策目標的針對性。金融資產的交易規則看似公平,實際并非如此,銀行的態度就像一時聰明一時糊涂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