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大橋集團的劉麗老師來到素質教育研究會,和我商議聯合開辦大橋國學班的事。聽了她的想法,我覺得這確實是一件造福社會的好事。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文明史,千百年來,無論是匈奴的馬隊、蒙古的鐵騎,還是努爾哈赤的八旗子弟、帝國主義的八國聯軍,雖然一次次在軍事上獲得勝利,卻不能中斷我們的文化傳承。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也越來越強烈。神州大地,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我輩生逢其時,能為文化薪火的傳承做些工作,幸何如哉!
我在全國各地講授國學課程,有很多心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在今天,青少年都是伴隨著各種卡通片、漫畫書成長起來的,而學校的教育往往又著力培養他們成為“應試高手”,由此導致他們的國學積累就十分有限了。我想,讓兒童學好基礎教育課程的同時,從小對他們加強國學教育非常必要,而且要持之以恒。國學的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學幾篇古文,背幾句詩詞,都還是表面的東西。它是一種文化底蘊,一種對傳統的繼承。
兒童在最關鍵的幼年時段,誦讀國學經典篇章,能使天賦與潛能在輕松愉悅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國學經典眾美畢呈,最引人注目的是對人的塑造:對崇高道德的體認、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探究、對真善美的渴望……《大學》曰:“富潤屋,德潤身”,經典是滋潤我們心靈的甘泉,它像春雨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浸潤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人生更充實、更豐富、更完美。同時達到學習語言、培養情趣、提升素質、奠定人文底蘊的綜合目的,使兒童日益變得知書明理、善良聰慧且樂觀堅定。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藏。“國學”涵蓋文、史、哲多個領域,博大精深,學者一生皓首窮經,恐怕也不能掌握“國學”整體面貌。所以,少兒國學課程講授哪些內容就是一個難題——經過幾輪的討論,我們才確定以蒙學的《弟子規》《三字經》和儒家經典《論語》《孝經》為教學基本內容,輔以文字學常識和兒童行為規范教育。
經過我的同事焦玉文老師、劉吉山老師等人和大橋集團同仁的共同努力,現在大橋國學課程的啟蒙班、初級班、中級班教材已經編寫完成,教學設計日臻完善,師資隊伍也初具規模。
“內功”已經煉成,“藍圖”已經繪就,隨著啟動號角的吹響,“大橋國學”必將像“大橋外語”一樣在春城大地星火燎原,進而走向全國。
——是以為祝,是以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