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理性思考文/交廣企業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專家譚小芳
前言:
除了為公司賺錢,為社會創造財富之外,企業家的另一個社會責任乃是,要樹立正面的社會形象,做一個被人尊敬的企業家。正如西諺所言,別人對你的尊敬是需要自己努力贏得的,不是要求別人就有的(Respect is earned andnot demanded)。有不少事企業家要自發地去做,才能夠取得廣大群眾的支持與尊敬。公益事業不是企業(enterprises)的社會責任,而是企業家(entrepreneurs)的社會責任。
近日,我們常常講到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一談到社會責任,人們就談到企業家捐了多少款,但這可能是沽名釣譽的行為,不一定是真正的慈善行為。有的企業一分錢沒捐,但卻繳納了很多稅收,轉移支付中它做了很大的貢獻,這就是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總體來說是,不花國家的錢,能為國家創造財富。第二,企業不能為社會環境帶來后遺癥,不能是前面造紙,后面排放污水;前面煉鋼,后面污染江河。第三,有余力才做捐款的事情。如果天天討論慈善,討論捐款,最后企業倒閉,幾千、幾萬人失業,這叫企業責任嗎?
中國沒有選擇,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單純、歡快的旋律之后,中國社會將進入新的財富樂章,遵守最低規則(守法經營、照章納稅),追求更高準則(負起社會責任,作高尚企業),將日益成為新的時代強音。中國沒有選擇,歷史將越來越告別“問題富豪”時代,走向“陽光富豪”時代!中國的富豪同樣沒有選擇,只有自覺地告別“問題富豪”時代,走向“陽光富豪”時代,才能走向大有希望的明天!在徐徐展開的中國“陽光富豪”的大舞臺上,人們將樂于看到有越來越多像劉永行、劉永好兄弟一樣的富豪站出來,走上前臺,經受陽光的考驗。人們將樂于看到,一代“陽光富豪”將真正鑄造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的騰飛。而在此大轉型過程中,除借鑒劉永好等的行為外,中國民營企業家實在還應該讀一下《圣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3章24節中的這樣一句值得中國民營企業家們警醒的話:“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中國人一般都相信“倉稟實而知禮節”,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往往正好相反——不是經濟發達了人才變好,而是先有一幫守規矩、講誠信的好人,然后才有發達的經濟,即“知禮節而倉稟實”。從英美文化演變與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就是馬克斯·韋伯所闡述的先有“清教倫理”所孕育的資本主義精神,后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現。事實上,西方清教徒企業家是從“禁欲”開始走上商業之途的,我們的企業家則是從“貪欲”走上發展之途的。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大多數企業家對于自己的經營目的并不明確,攀比心態、“江湖”心態嚴重,表面上是民營企業家,骨子里其實是“江湖豪客”,很少有人想到要通過創造財富而獲取財富,更不要提企業的社會責任了。
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ctorFrankl)曾經說過:“人生的終極意義在于承擔責任,去尋找很多人生問題的答案,從而不斷完成對每一個人設置的任務。”負責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價值追求。需要承認的是,在中國社會責任文化缺失,自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2005年的一天,廣州市市政部門收到50多年前提供建造廣州海珠橋鋼材的英國企業的一封來信。信中說:修建海珠橋的鋼材已經有100年的歷史,接近使用壽命,建議進行檢測,并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加固。原來,海珠橋是1950年由廣州市政府著手重建的,所使用的鋼材是從當時英國的一座舊鋼橋上拆卸下來的,所以就其壽命計算,估計快有100年了。這封遙遠的來信,讓我們掂量出“責任”這兩個字的分量。這實際上是英國公司責任文化的體現。不得不說的是,我國的企業和個人都普遍缺少這種責任文化:來自中國社會調查所的調查顯示,我國九成物管公司都在賺“黑心錢”;很多食品企業將過期食品回收后經過重新包裝再次投入市場;媽媽教育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我們再看看360與QQ爭斗事件回顧——
最近,很多網友都在熱議360與QQ的恩恩怨怨。有指責QQ大為不道德,“把雞毛當令箭”,以網民的使用習慣作要挾。也有說360的不是,發起這場互聯網戰爭,只為達到炒作自我的目的。筆者向來對網絡的爭吵不置可否,但作為互聯網兩大巨頭,卻從媒體、線上的互相攻擊、質問與謾罵,轉到了以廣大用戶利益相要挾。在筆者看來,兩大企業迷失了本性,絲毫不顧企業社會責任,拋棄企業形象與企業道德,像是兩大潑婦,指著鼻子罵完了還不解氣,開始了近身撕咬,雖然進入了互相的司法起訴階段,拋開法院的判決不說,兩潑婦罵街的最終結果是雙輸。
騰訊與360引發的互聯網戰爭終極目的是利益之爭,騰訊憑借QQ即時通迅積累了其他互聯網企業無可比擬的用戶優勢,而面對后起之秀的360的挑戰,騰訊按捺不住,赤膊上陣,只為保住自己江湖老大的地位。騰訊在《致廣大QQ用戶的一封信》中,直言“對沒有道德底線的行為說不”,為了咽下這口惡氣,“決定將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頓然,全體網民嘩然。360也毫不示弱,立馬跳出彈窗,進行回擊。雙方把戰火燒到網民的電腦桌面,各自以法律為矛,以道德為盾,但拋開他們的矛和盾,其本質只是利益之爭。兩潑婦為爭搶用戶到了非得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像是街頭小三與原配搶老公。但凡發展到如此階段,后續基本是悲劇。不管哪方勝出,但最終卻傷害了廣大用戶的心。借用一句歌詞就是“贏得了天下輸了她”。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為流行,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商業雜志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可見西方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聯合國也是推動企業發揮社會責任的重要機構。新一屆秘書長安南上臺后,聯合國的工作重點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即從國家主權的維護更多地轉向了公民權利的維護。鑒于全球化的脆弱性和國際間越拉越大的差距,鑒于國家內部的差距也在拉大以及財富的分配不公和不平等,特別是鑒于某些企業不合理的發展對世界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安南向國際商界領袖提出了挑戰,那就是呼吁企業約束自己自私的牟利行為,并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那么,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呢?企業社會責任(英文: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其商業運作里對其利害關系人應付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外,也要加入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的考量。譚小芳老師認為,當前某些中國企業最突出的問題大體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無視自己在社會保障方面應起的作用,盡量逃避稅收以及社保繳費,二是較少考慮社會就業問題,將包袱甩向社會,三是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將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之上,四是一些企業唯利是圖,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務產品或虛假信息,與消費者爭利或欺騙消費者,為富不仁,五是依靠壓榨企業職工的收入和福利來為所有者謀利潤,企業主墮落成資本的奴隸,賺錢的機器,六是缺乏提供公共產品的意識,對公益事業不管不問,七是缺乏公平競爭意識,一些在計劃經濟時期延續下來的壟斷企業,大量侵吞壟斷利潤,并極力排斥市場競爭,八是普遍缺少誠信,國有企業對國家缺少誠信,搞假破產逃避債務,民營企業通過假包裝到市場上圈錢。比如前段時間的紫砂煲事件。
譚老師還了解到——2010年1月6日,由企業社會責任網組織評選的“2009企業社會責任十大惡性事件”公布最終結果。上榜名單是:1、力拓在華從事間諜活動;2、聯合利華惡意走私;3、五糧液通過內幕交易獲利;4、沃爾瑪員工群毆消費者致死;5、迪斯尼血汗工廠;6、殼牌污水超標;7、深圳發展銀行克扣員工社保費;8、海爾長年欠帳不還;9、中國移動監管手機傳播內容不力;10、碧桂園別墅質量事故。
上榜名單中,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各5個。可見國際企業也不是十分恪守企業社會責任。比如,人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企業在發布用辭講究、裝訂精美的社會責任報告之后,該裁員的照樣裁員,該不正當競爭的照樣不正當競爭,該違法經營的照樣違法經營。比如發生賄賂丑聞的西門子和英特爾,就發布過包裝華麗的社會責任報告。而麥當勞已經多次爆出非法用工事件。雀巢、松下電器也是在社會責任報告的粉飾下,先后登上了中國各地環保局水污染違規企業名單中。
“社會是企業的依托,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企業只有在發展的同時,推出有利于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實際舉措,被社會承認和接納,才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譚小芳老師表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調劑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成為衡量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我的課堂上,有企業家學員會問:譚老師,我們國內的中小企業是不是也要恪守企業社會責任呢?
我個人認為:十分必要!因為,在中國,中小企業占全部企業的99%以上,在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加入WTO以后,中國中小企業不僅要在產品、技術、和服務上與國際接軌,在對待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應該與國際接軌。在中國內地,侵犯知識產權、危害勞工權利等情況在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中屢見不鮮。來自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近年來成為美國和歐盟政府和企業的一塊心病,歐盟還專門和中國建立了知識產權對話機制。
歐盟政府還對中國的產品安全問題特別關注。2005年,歐盟共對非食品類產品發出了701個預警,其中有346個針對源自中國的產品,主要以電子產品和玩具居多。今年4月24日至27日,歐盟健康與消費者保護司總司長羅伯特·馬德林訪問中國。中國出口歐盟的玩具產品的安全問題成為馬德林此次訪華最為關切的問題,4月25日代表歐盟與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簽署了《關于加強中歐玩具安全合作行動指南》草案。
還有勞工權利,2005年圣誕節期間,德國的一些非政府勞工保護組織,在德國一些主要城市發出了“不購買來自中國的‘血汗工廠’的產品”的倡議。這些勞工組織稱,中國一些小商品的低廉的價格的背后是工人的血汗,買這些產品就等于吸中國工人的血。譚小芳老師表示,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成熟度不夠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一個主要原因。
企業社會責任的增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不是企業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需要多負一點社會責任。從世界范圍內看,二戰以后,才陸續出現為保障社會福利、公眾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政府才開始利用制度來規范企業的行為。接下來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源以及環境問題的出現,讓公眾對于企業應該負的社會責任有了新的想法,陸陸續續的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制定了法律規章和行業標準如ISO9000,ISO14000,SA8000等。
發達國家的企業在發展了上百年之后才開始注重社會責任,與之相比較,中國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覺醒是一個超前的行為。在中國,10年前恐怕沒有幾個人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詞;5年前,恐怕沒有人會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評價一個企業的指標。但是,今天,我們國內的企業已經開始覺醒,已經意識到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要性。
目前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實際上這是中國企業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通過梅花味精環保門的案例,我們完全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沒有企業社會責任便沒有了質量意識,沒有了質量意識便沒有了質量,沒有質量便沒有一切。譚小芳老師認為,質量意識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是企業的一種潛力和潛能。同時,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的結晶。
從長期發展來看,企業注重自己的社會責任只會起到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中國的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之中,如果有政府政策以及法規的引導,再加上社會各個階層的參與,可以幫助企業更快地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可以把西方社會經過很長的時間多次的近乎革命的變換,通過比較平緩,比較平和的途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