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當做了父母之后,都恨不得把一切都奉獻給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與寄托,孩子好了,一好百好。然而,在賞識教育十余年的親子咨詢案例中,卻發現一個必然的現象:孩子出了問題,往往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并非物質的欠缺,而是父母婚姻的質量。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也非物質,而是彼此相愛,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先別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自我反思一下:我們的婚姻是否出現了問題? 貌合神離的婚姻生活,讓孩子缺乏溫暖和自信,更失去安全感,導致心理和性格上的諸多問題。拜倫有一個不幸的家庭和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因此,他的一生都是不快樂和不幸福的。拜倫經常恥笑純潔,懷疑一切美好的事物,嘲弄神圣的東西。他那放蕩而悲慘的一生,是一個缺陷的家庭教育環境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作為父母,為了孩子,需要善待自己的婚姻。 很多男女戀愛時轟轟烈烈,如膠似漆,婚后卻一潭死水,互相敵視,甚至各奔東西。難道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可為何還有那么多后來者前仆后繼地邁入婚姻的大門?我們的身邊仍然不乏牽手散步的白發夫妻,他們相儒以沫的背影帶給我們多少溫暖與希望。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戀愛有戀愛的美,婚姻有婚姻的美,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知道這是生命成長的必然過程。 男女戀愛過程中,雙方各自調動自身所有的能量,使盡十八般武藝,只為討對方歡愉。然而這終究是一個非常態的過程,如果把這種非常態延續到婚姻關系中去,男女雙方最后不是被累死,就必然是選擇逃離。因為戀愛是非常私人化的,可以宣泄自己不同的情緒,亦不需要承擔。婚姻則不同,婚姻具有社會屬性,逐漸從戀愛的非常態過渡到常態中,不僅現實,而且具體,是平淡的細水長流。尤其婚姻中的愛情,它的浪漫是一種深層次的浪漫,在于“愛”的感受與發現。 如果不了解婚姻中愛情的特點,只是一味地把婚姻中的愛情與戀愛中的愛情相比,惟有失落,導致心理失衡,最后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從生命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婚姻。 當一個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天真無邪,美好純凈,非常可人,無人不愛,每個人都是非常滿意的。當這個孩子逐漸成長,上學了,父母開始領導孩子的生命,出現這樣那樣的不滿。等孩子進入青春期,順理成章地成為父母最親密的敵人,充滿抵觸與對抗的情緒,親子關系充滿危機。及至孩子成年以后,心理成熟了,開始理解父母當初的一番苦心,于是親情回歸,一切圓滿。 同樣,婚姻關系也如此。從最初的滿意,然后不滿,開始對抗,直至成熟,最后回歸。這是生命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每段婚姻都會經歷,只是明顯與不明顯的區別而已。當穿越了整個過程的時候,婚姻關系必然有一個敞亮的未來。可很多人卻迷失在這個過程中,看不清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無法堅持到底,成為生命成長過程中最大的遺憾。 與戀愛求異不同,婚姻關系的本質是求同,追求有共性的東西,并在這個追求過程中不斷磨合,最后重疊。因為任何人都無法去改造一個生命,只有尊重與接納這個生命,自己去做調整,當自己改變以后,整個家庭模式就開始發生變化了,這種變化會影響到另一個生命做出同樣的調整,最后達成和諧。 人性的本質都是喜新的,婚姻同樣如此,不進則退。人是群體的生物,必須學習和別人共處才能成長,學習相愛、互相尊重才能進化。因此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讓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我”,不斷成長,用心感受婚姻關系中更深層次的愛與浪漫,讓幸福不再只是在門外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