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西方國家媒體對中國經濟能否維持平穩增長表示擔憂,甚至出現了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對此,美國《僑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博士。他指出,唱衰中國經濟不符合實際情況,二季度中國經濟已經出現止跌企穩跡象,應該對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充滿信心。
微刺激政策已使中國經濟止跌企穩
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中國經濟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為7.4%,低于年初政府制定的政策目標7.5%。部分外國媒體對此發表了不同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跌到7%以下,甚至會出現“硬著陸”。
“唱衰中國經濟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徐洪才認為,雖然一季度經濟表現出了一定的下行壓力,但是二季度經濟已經止跌企穩,下半年將回升向好。
根據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數據, 5月份在工業用電上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8%;在貨幣供應量方面,已連續兩個月M2同比增速都在13%以上;與此同時,出口明顯轉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下降幅度也在收窄。徐洪才分析,這些數據都表明經濟在二季度有企穩回升跡象,而這都與實施微刺激政策和深化改革密切相關,激發了微觀市場主體的活力。
徐洪才強調,一季度新注冊登記的小微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小微企業發展勢頭很足,受到了定向寬松貨幣信貸政策和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支持。
“微刺激措施的一個體現就是中央銀行定向下調了部分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徐洪才介紹,定向降準使銀行資金流向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這是政府瞄準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定向發力的一個舉措。這種針對性的政策,為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提供了資金支持,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居民收入。此外,全國范圍內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范圍,也減輕了小微企業負擔,增強了其生存發展的能力。
國家發改委于今年5月公布了首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80個基礎設施項目,涉及到了清潔能源工程、信息基礎設施等五個領域。徐洪才指出,國家引導民間資金參與重大項目投資,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合理引導社會資金流動,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也是微刺激政策的一個體現。
針對中國經濟走勢,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于6月18日訪英期間,面對英國兩大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了演講。李克強在演講中強調,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并強調中國政府對經濟運行實行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保證經濟增長下限不越過7.5%。
“李克強總理的演講是一種信心的體現,對于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我們充滿信心”,徐洪才稱,微刺激通過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短期內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經濟下跌動能明顯減弱,出現了止跌企穩跡象。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對經濟中長期平穩增長的推動作用也將逐步得到顯現,第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可望實現溫和回升。
潛在金融風險將會得到有效化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警告,中國經濟存在明顯的脆弱性,并敦促中國須及早遏制金融風險。除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外,關于中國結構性改革成效也成為西方國家和媒體關注的重點。
“西方媒體主要還是擔心房地產市場泡沫、產能過剩、影子銀行風險和地方債務這幾大問題”,徐洪才對記者說,在他看來,這幾大問題將在中國政府主導的經濟改革中得到逐步化解。
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現狀,徐洪才指出,部分三四線城市與一二線城市房價走勢出現了分化,房價持續上漲勢頭已經結束。但是,目前部分城市房價出現小幅波動,恰是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的表現,并不意味著房產泡沫的破裂。“中國正在進行新型城鎮化改革,在2030年左右城鎮化率達到70%之前,民眾對于房地產的穩定需求將是強勁的”,他說道。
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除此之外,長江經濟帶、淮河經濟帶、黃河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一體化建設,都納入了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大局。在徐洪才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會消化一部分過剩產能,擴大國內企業海外投資也會向外轉移部分產能,加之引入市場機制、加速結構轉型升級,“三管齊下,產能過剩問題可以得到緩解”。
至于影子銀行的風險,徐洪才表示,要正確看待影子銀行的作用,必須充分肯定其服務實體經濟發揮的積極作用。影子銀行目前存在的風險,在他看來,工作重心應該是加強監管,進行合理疏導和規范,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方便企業融資,而不是“將小孩子和一盆臟水一起倒掉”。
關于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徐洪才認為,現在已經允許有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并通過改變“短期債務,長期資金使用”狀況,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得到調整,從而有助于化解潛在風險。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率不高,總體風險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