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各地也從不同程度上開展了轉變作風、抓落實等專項活動,力求從自身的角度破除“中梗阻”。專家普遍認為,在政策的制定上不能“一刀切”,所以督查組可以通過此次機會來調研各地具體遇到的難題,考慮各地的不同情況,再調整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細則。
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十二個字,概括了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與政策導向。初衷甚好,但我們也發現,一方面由于正處在經濟換擋期,增長動力與下行壓力交織、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并存,直接導致政策需要一個較長的消化時間,效果不是很明顯;另一方面,一些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中梗阻”,在“最后一公里”和“開始一公里”之間出現問題。對此,國務院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具體針對《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2014年重點工作和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務院出臺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落實處 抓實效
在多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都強調要“抓落實”,要求“國務院決不發空頭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須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不少人認為,國務院發出督查通知,是對上半年以及去年推出政策的“再落地”。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呂風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難落地這個問題其實一直都多多少少存在著,“此次督查就是要走到下面,把政策落到實處,避免出現政策好效果不好的現象”。業內專家認為,過去,中央政府也曾對政策的落實開展專項問題調研督查,但此次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有可能會將督查全面化、常規化,提高頻率和效率。
而記者了解到,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各地也從不同程度上開展了轉變作風、抓落實等專項活動,力求從自身的角度破除“中梗阻”。
不過,不少人對地方政府自查的效果抱有疑慮。針對這種情況,此次督查將創新方式,采取自查與實地檢查、督查與第三方評估、督查與社會評價、督查與輿論引導相結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認為,不管是輿論還是社會評價,其實都是將第三方引入到這個鏈條中,作為一個有效的補充。他說:“這相當于把政策實施者放在陽光下,讓群眾去反映問題,能夠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咱們現在講求‘接地氣’,這也是一種方式。”
地方政府的困惑
除了一些地方政府主觀上對中央政策落實不到位之外,“中阻梗”的出現也和我國復雜多變的情況有關。呂風勇表示:“督查組走到地方、走到基層當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要忽略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前一段調研發現,行政審批下放之后,可能面臨地方政府相關人員或者部門配備不夠,沒辦法做這個事情。這就導致省市一級的政府繼續下放,那不就更有問題了嗎?”徐洪才持類似觀點,他表示,類似黑龍江、山西等資源大省,在當下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本身對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資源就要求負增長,在沒有轉型的情況下,有些政策很難落地。“不是地方政府不愿意,而是它也有苦衷。”徐洪才說。
記者聯系到福建省某市機關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地方政府的確有著這樣的困惑。“中央政策通常都是全覆蓋,各省的情況不同,到了我們區縣級就更是千差萬別了。所以一般都是做一些參考,看看福州怎么做,再結合本區的實際情況出臺本地化的方案。”
專家普遍認為,在政策的制定上不能“一刀切”,所以督查組可以通過此次機會來調研各地具體遇到的難題,考慮各地的不同情況,再調整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細則。
向前走 回頭看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的腳步越發穩健有力。時隔半年之久,一些政策效果已經開始初現,對經濟、民生等方面產生了積極效果;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政策的落實僅靠“悶頭往前推”遠遠不夠,必須加以回顧反思和檢查,才能全方位實施改革,將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中央出臺的一些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推下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就必須去政策實施的地方考察,看看是否有漏洞出現。”呂風勇告訴記者,對于主觀沒有落實中央政策的地方政府,也應該追究責任并實行問責制度,真正將“線路”打通。否則,還是會因為人為的原因達不到期待的效果。
“說到做到,不放空炮”,這是本屆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此次通知再次重申的理念。鑒于我國國情較為復雜,一個政策的落實需走過很長的線路。所以,不僅要時刻向前走,不落后、不怠慢,同時也要回頭看,將政策的制定和后續落實情況結合起來,深入研究,仔細梳理、檢查、反饋,進而調整,才能把改革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和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