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信我國
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良好的,改革方向是對頭的,關鍵要保證政策措施的落實。”
“未來一年
市場需要投放基礎貨幣在3.5萬億元左右,在外匯占款不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要渠道的情況下,
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就至少要相應下調3~4次才行。”
“我國
房地產市場還沒有到全面過剩的程度,
房地產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br />……
3月5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組數字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2015年我國國內
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財政赤字1.62萬億元、鐵路投資8000億元以上……透過這些數字,我們看到了本屆政府對我國
經濟未來的發展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那么,在當前
經濟下行
壓力很大的背景下,我國
經濟發展的“信心”來自哪里?宏觀
經濟的走勢如何?本刊記者為此對中國國際
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進行了專訪。
“信心”主要來自三大
戰略的實施
記者:當前,我國
經濟發展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從最近幾個月的
經濟數據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不過中央領導卻對我國
經濟發展充滿了信心。在2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表示,“當前
經濟下行
壓力盡管很大,但我們還是對
經濟前景充滿信心?!蹦敲?,據您分析,當前我國
經濟發展的“信心”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徐洪才:我認為,在我國
經濟下行
壓力很大的背景下,李克強總理從兩個角度對
經濟發展“信心”的分析是十分到位的,一方面,我國
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的回旋余地;另一方面,在創新宏觀調控方面,很多政策工具的運用還有較大空間,今后可以繼續加大力度。因為我國
經濟的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具有多層次、多樣性的特點,沿海地區很發達,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則相對落后。
針對以上
經濟發展多層次、多樣性的特點,我國提出了三大
戰略:一是“一帶一路”,二是“長江
經濟帶”,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三大
戰略的實施,加快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等四大板塊的融合和全國統一大
市場的形成。可以說,物理層面上的互聯互通,又會增加基礎設施,如港口碼頭、鐵路、機場、城際之間的列車、公用事業等投資的規模。
除了這三大
戰略以外,我們還要結合新“四化”建設,即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其中,新“四化”建設的核心是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則是人的城鎮化,即要把農民變成市民。在這個轉移過程中,會帶來很多投資機會,例如公用事業(如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垃圾焚燒以及煤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建設,會拉動相關方面的投資,并進一步促進區域
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重新布局。
另外,在以上三大
戰略的相關城市及其周邊,會發展一些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并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及找準自己的
戰略定位,在此基礎上通過發揮產業的集群效應和集聚效應拉動
經濟發展,從而提供更多新的就業機會。而就業機會本身對于促進新型城鎮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就業機會的增加意味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并進一步拉動消費、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
總的來說,三大
戰略、新“四化”建設,加上自貿區試點、擴容,目前自貿區已由一個擴大到四個,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容,并向中西部、沿邊地區擴大和推廣,這意味著我國將會加快對外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的步伐,因而會進一步促進改革。以上這些方面,都會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并對
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宏觀
經濟將會降速提質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我國
經濟發展“信心”來源的諸多方面,那么,未來我國宏觀
經濟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徐洪才:對于未來宏觀
經濟的發展,我認為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需要保持,不要大起大落,既要保持定力,也要主動作為,而不是消極無為。保持定力,就是面對國內國際的眾多干擾變量,要從容應對,首先要把自身問題解決好,不要受外部的各種因素干擾。要堅信我國
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良好的,改革的方向是對頭的,關鍵是措施落實要更加有力。
對于2015年
經濟發展的數據,我有以下幾個判斷:
首先,我預計2015年GDP增速將在7.1%到7.2%之間,投資增速會繼續下滑,在14%~15%,主要原因是制造業投資下滑太多,產能過剩,還有
房地產市場低迷?,F在中國很多行業已經飽和,投資不足主要體現在公共品方面。對公共品的投資,民間資金和社會資金的積極性不高。不過,我國找到了一個公私合營,即PPP的辦法,2015年是中國PPP實施的元年。
其次,2015年我國的消費增長將是溫和的,不可能出現大幅度上漲,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長可能在12%~13%。而進出口情況應該會與2014年保持大體一致,出口大概會增長6%,進口情況會低一點,大概在4%~5%的水平。從政策上看,2014年廣義貨幣M2增速偏低,只有12.2%,2015年應該保持在12%~13%之間,必須保持這樣的速度才能有效遏制
經濟下滑的勢頭。
再次,人民幣信貸資金投放在2014年是9.78萬億元,2015年應該增加到11萬億元左右,社會融資規模應該保持在17萬億元左右的水平,才能夠支持
經濟的平穩發展。
最后,2015年就業會保持在1300萬的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因為我國在老齡化社會來臨以后,每年大概會有1000萬人口自然退出工作崗位,新增就業人口在減少,這種人口結構性變化有利于保障就業。當然,我國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成效,過去兩年
經濟結構在優化,一是消費對
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增加,超過了投資的貢獻;二是第三產業對
經濟的拉動支撐作用超過了第二產業;三是信息消費、
文化消費、
健康消費等新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必然會拉動這些領域的投資。
總體上看,2015年是全面落實改革的年份,頂層設計中有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將在2015年公布,如“一帶一路”
戰略、國企改革等。2015年的各項改革值得大家期待,整個宏觀
經濟會在一個比較平穩的區間內運行,速度可能會有一點下滑,但是質量會提升,結構也會有所優化。
財政、貨幣政策將繼續發力
記者:我們知道,要讓我國
經濟發展的“信心”繼續保持下去,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兩大關鍵的手段。最近,我國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頻頻“出手”,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給小微企業減稅,以及連續的降準、降息等。那么,為了保持
經濟發展的“信心”,未來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還會有哪些舉措?
徐洪才:在財政政策方面,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力度應更大,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加大投資。要抓重大投資項目,重點是落實PPP模式。其實,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這種公私合營的PPP模式將會推動我國投融資體制的巨大變革,由以前政府的單槍匹馬到發揮民間資金、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在這里,政府需要做好引導和示范工作,如充分發揮正在成立的絲路基金、創投基金的作用。
二是減稅、減費。在減稅方面,主要是營改增,減輕企業的負擔,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負擔,鼓勵現代服務業發展,避免重復性征稅,理順中央和地方的稅制關系。目前,好多稅費都應該減一減,一些亟需發展的領域除了在稅費上做“減法”以外,還需要做點“加法”,即將財政補貼納入計劃。例如,我們要進一步引導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等的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貨幣政策方面,目前已經在發力了。最近一段時間,雙管齊下的降準和降息正在對
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不過,在貨幣政策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當前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已經改變了。過去,貨幣投放主要渠道是外匯占款,而隨著國際收支平衡關系的變化,順差減少了,這時就需要通過下調
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投放基礎貨幣。
根據測算,一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可以向
市場投放約6000億元的貨幣。我們預計,未來一年
市場需要投放的貨幣量在3.5萬億元左右,那么存款準備金率就至少要相應下調3~4次才行。我們知道,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是從6%慢慢提高到了20%,未來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會從20%慢慢下調到10%以下,其下降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另外,近期我國的CPI和PPI增速在放緩,這為央行進一步降息打開了空間。
不必過分擔心通縮風險風險
記者:當然,在我們對
經濟發展充滿信心的同時,許多專家也對通縮表示擔憂。有分析認為,“從目前國內
經濟與貨幣的實際情況和數據來看,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您也曾在分析近期的
經濟數據時指出,當前我國
經濟存在通縮的風險。那么,請您再詳細談談,當前我國陷入通縮的風險有多大?應如何來防范通縮由預期走向現實?
徐洪才:從近期的
經濟數據看,我們的通貨緊縮主要體現在
生產領域,即PPI連續36個月的負增長,2月份PPI為下降4.8%。對于CPI,最近幾個月的數據也是偏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已經出現了全面的通貨緊縮,準確地講是有局部性通貨緊縮的
壓力。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PPI的連續負增長的具體原因。其實,PPI下跌原因有四個: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國內原材料工業品價格下降;二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商品交易中間環節減少、成本下降,導致價格下跌;三是產能過剩,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跌;四是內需不足導致物價下跌。
前兩個因素不需治理,是好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能降低
生產企業的成本,電商帶來的價格下跌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會促進社會消費水平。對于后兩個因素造成的通縮隱患,我們要針對性地進行化解。
一方面,產能過剩屬于結構性問題,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
市場機制、加大對外投資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目前“一帶一路”“長江
經濟帶”“京津冀協調發展”,以及一批PPP重大投資項目的啟動,都將帶動
經濟發展,化解部分過剩產能。而加快國內企業“走出去”,也會向外部轉移部分過剩產能。
另一方面,內需不足需要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來解決。目前,穩健的貨幣政策已經發力,而且政策調整的頻率還很高,如連續的降準和降息。與此同時,降稅也是解決內需不足的有力措施。
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分析通貨緊縮是否已經出現這個問題,不能片面地把油價下跌、電商發展導致商品便宜等看成是壞事情。目前,我國出現通貨緊縮的風險,或者說通貨緊縮有點漸行漸近了,但是還沒有出現全面的通貨緊縮。我相信,只要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到位,通貨緊縮的風險將會迎刃而解。
投資需要緊跟政策、改革方向走
記者:其實,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準確把握
經濟發展中的制度紅利是一道難題,而把握
房地產市場和股票
市場上的投資機會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么,據您分析,未來我國
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如何?還存在哪些投資機會?在股票
市場方面,針對當前的
市場行情,投資者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板塊?
徐洪才:結合三大
戰略的實施,加上我國城鎮化還未完成,六億農民還要進城買房,同時,現有城鎮居民還有許多改善性的住房需求。所以說,我國的
房地產市場還沒有到全面過剩的程度,
房地產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
房地產行業仍然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當然,未來
房地產市場會出現差異化,像過去那種不正常的暴漲不會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穩發展態勢。
另外,在今年“兩會”上,環保相關話題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實際上,生態環保治理同樣孕育著
經濟增長機遇。加大節能環保領域的投入,加快
市場機制的培育,將會釋放更多
經濟發展潛力。要把加大環境治理與保護,作為促進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這方面的題材,也是投資者在股票投資上關注的方向。
當然,不管是股票
市場還是
房地產市場,我們都要抓熱點,緊跟政策、改革方向走,這樣才能有效把握其中蘊藏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