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兵法,就是戰勝對手、獲取勝利之道!所謂領袖兵法,就是成就卓越領袖的核心策略;就是企業領導者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關鍵策略;就是領導者打造強大團隊、建設持續基業的策略。
秦朝末年!
劉邦和項羽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聚眾起事反抗秦王朝。
當時,項羽27歲,青春年少,活力十足,乃楚國大將軍項燕后代,可謂名門望族;其結交的人不是有權的人就是有錢的人,人脈關系非常廣,其個人的能力自然不用說——“力拔山兮氣蓋世!”
反觀劉邦,起事的時候已經42歲了,當時的職務僅僅是亭長,類似于現在鄉鎮派出所的所長,是個級別不能再低的小官吏。他出生于典型的農家,除了認識殺豬的就是認識賣狗肉的,幾乎不認識一個貴族,個人的能力恐怕也與項羽是無法相比的。
假設你生活在他們那個時代,那么你根據上述“硬件”來判斷一下這兩個人誰最可能成為未來的皇帝?
恐怕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說——“項羽”。前言領袖兵法但是,歷史經常令人大跌眼鏡。
不起眼的劉邦最后打敗了萬人注目的“明星”項羽,創立了漢王朝。
如果仔細斟酌那段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三點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具備出類拔萃的人才吸納力
劉邦非常注重把不同的人集合在自己的旗幟下。其實,劉邦身邊的人都是有一點缺陷的。
比如韓信,他很能打仗,指揮能力極強,但是忠誠度有問題,心高氣傲,動不動有點自己的私念。謀士陳平在當地的口碑并不好,據載,其個人品質確實也有問題。但是這個人富有智慧,往往能夠臨機善變。
所以,劉邦身邊文臣有張良、陳平,武將有韓信、周勃、灌嬰,后方有蕭何,身邊有樊噲。這些都說明劉邦的人才組織能力比較強,能夠將這些有這樣那樣缺點的人吸納在一起合作,并為他做事。
第二,具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
劉邦有一個能力值得注意,那就是他的忍耐力超一流。大家都知道,他父親被項羽抓住了,包括老婆孩子一家人都被人家抓住了。項羽要把劉太公煮成肉粥。
很多人遇到這個情況就心理崩潰了。但是,這個時候,劉邦說:項老弟,咱倆是拜把子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把你的父親煮粥了沒關系,到時候可要記得分我一杯喝啊。他說這話的時候面不改色心不跳,而項羽卻不敢煮了,他想想也是,“我們是兄弟,把兄弟的父親煮了影響不太好。”
而且,劉邦在與項羽爭鋒的數次戰役中,自己帶的隊伍幾乎沒有打過什么像樣的勝仗,總是被項羽追著跑,狼狽不堪,直到最后一仗才大勝,將項羽逼到了烏江邊上。如果劉邦也像項羽那樣暴躁,打一個敗仗就要自殺的話,那江山估計早就是項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