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也是人,既然是人,就需要接受教育,增長智慧。圍繞著公司這個企業“巨人”的“謀求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需要,各種企業版的“孫子兵法”目不暇接,各大學紛紛成立商學院,向公司批量提供職業經理人,經理人把這些商業之“法”與企業經營實踐相結合,經營之“術”充滿市場。
最先得到發展的是企業對內的管理和對外的營銷。
在管理學領域,1911年,“科學管理之父”、古典管理學奠基人、哈佛肄業生費雷德里克·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等一系列著作,為企業駕御生產線、管理勞動力提供了思想武器,指導企業實現了三個觀念變革:首先是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制定標準和規章制度,并據此下達任務;其次,用培訓來教會員工完成任務的技能;最后,用獎懲等激勵手段來保證任務的完成。1954年克萊蒙特大學的彼得·德魯克出版了《管理實踐》,奠定了他在管理學的地位,被譽為現代管理學奠基人。他認為現代管理是在依據高度自動化、集成化、自動化機器大生產的條件下,回歸以人為本,以管理人達到管理機器的目的。 費雷德里克·泰勒的理論實現了從“人服從機器”到“把人當作機器”的飛躍;而彼得·德魯克的現代管理觀念變革,則是把人當作獨立于機器之上的人,強調人與機器的和諧統一。作為人與機器的中介——知識已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知識是一種新的財富。
管理學對策劃思想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決策、貫徹、執行,這是企業管理中的三件大事,其中,決策尤為重要,甚至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西蒙干脆認定“管理就是決策”。提高決策效率與質量正是策劃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定性決策方面,管理學中成型的方法包括:頭腦風暴法(有稱“思維共振法”)——通過信息交流,引起思維共振,產生組合效應,從而導致創造思維;特爾菲法(由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首創并用于預測和決策的方法)——以匿名方式函詢意見,匯總參考意見反饋,幾輪反復,漸趨一致,最后決策;還有哥頓法(美國人哥頓于1964年提出的決策方法)、淘汰法、環比法等等。
在定量決策方面,管理學成型的方法包括:確定型決策方法——盈虧平衡分析;風險型決策方法——決策樹;不確定型決策方法——冒險法、保守法和折中法。
摘自WBSA核心教材:史憲文著《現代企劃:原理、案例、技術》,2010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