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機會在這樣特殊的時刻,理清在我腦海中念茲在茲的師道精神。
遙想春秋時期魯定公四年(前497),周游列國的孔子,被匡人誤認為曾經對其施暴的魯國惡人陽貨,遭到了匡人數天的圍攻。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孔子弦歌不輟,并說出了一段氣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至圣先師”孔子的
文化擔當,是何等的氣魄與自信!
漢高祖五年(前202),項羽兵敗自刎,楚地陸續平定,獨項羽的封地魯遲遲不降。劉邦舉兵圍魯,看到的卻是如此景象:魯國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誦讀《詩》《書》,照舊在講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于耳。這讓一向質木無文的劉邦都深為嘆服,不忍加兵。
時間推進到20世紀,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日軍跟蹤逃難的學者,將一顆顆炸彈扔向剛剛建立起來的簡陋校舍。“敵機在頭頂上嗡嗡……學生和教授也懶于奔跑了,隨便在校園里找個地方蹲一蹲,看一看,敵機過后照樣備課自習。”
這些貌似毫無關聯的場景,其實大有關聯,貫穿了一個根本的命題——
文化、
文化命脈、
文化擔當、
文化傳承。
站在一名高校教師的角度,我眼中的西南聯大,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大學,卻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學,這恰恰是當下所缺失的。
我想,大學總要有大學的樣子:正確的理念,科學的精神。教師也必須有教師的樣子,溫情敬畏,守護傳統,傳承
文化。
大學,是傳承
文化、賡續文脈的主要場所。古之儒生在兵臨城下時仍然弦歌不輟、戰時師生在炮火聲中依舊書聲瑯瑯,是因為他們高度的
文化自覺,將這種理論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今之大學,去古雖遠,然其職責沒有改變,其精神不應改變。作為大學教師,理應具備“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
文化擔當精神,用溫情與敬畏,以獨立之精神,守護傳統,傳承
文化,培養完善的“人”,薪火相傳。教師影響學生,師生影響大學,大學影響社會,而不是相反。蔡元培說過“要看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教師要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是逢迎當下,隨波逐流。
一所大學,有高遠的理想、科學的精神,即使在風雨飄搖的歲月里,照樣能辦成世界一流的大學。反之,即使高樓林立,合并改名,也無法培養出真正的大師。什么時候大學校園弦歌不輟,真正成為一個可以詩意地棲居的地方;什么時候大學師生不再那么功利浮躁,經常抬頭看天,這與理想的大學已經不遠了。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扛起傳承
文化的重任,創造新的輝煌,真正實現大學的理想。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