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如一浩然長流,無時無地不充滿變化的可能。
任何可能性都必須透過人的選擇,才能成為事實。
選擇表明了態度,態度即是價值取向。
俗諺有云:「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因為行動需要意志的配合,需要情感的配合,也需要手腳的配合。
快樂不能是一個目的。目的是人追求的對象,
假使以快樂為對象而追求之,則未達快樂時的過程將成為痛苦。
伊比鳩魯強調持久的快樂——
能使身體免于痛苦,靈魂免于困或的快樂。
積極來說,就是追求身體
健康與靈魂平靜。
教育本身即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造人、造士的藝術。
人格的塑成有賴于教育,亦即教育自己塑成理想的自我。
善于掌握教育的力量,則可以輕易形成民主政治的穩固基礎。
亞里士多德說:「教育是廉價的國防」,其意亦近于此。
教育的功能不僅在教人知道「如何」生活,
還要教人知道「為何」生活。
你若想了解一個人的人生觀,最好的辦法是看看他究竟關懷什么。
人的關懷可能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但是他的終極關懷卻只能有一個——
即使有兩個以上,則難免恓恓惶惶、不知所從。
我在關懷時,發覺關懷的對象與我之間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關系;它既是我的生命所系念的一個部分,又是獨立自存的一個個體。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告訴我們:關懷不是占有,也不是依賴,而是一種彼此呼應的過程。
關懷一個人,就是幫助他成長;
讓他懂得關心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事,鼓勵他找尋或創造自身能夠照料的事務,
更要提醒他關心自己,實踐自己的期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善意并不保證一個人了解對方的需要,以及懂得如何適當響應這些需要;
溫情本身若是漫無節制,也容易淪為溺愛,造成「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