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里,我們中國人經歷了許多,有災難又有喜悅,有悲傷又有收獲,在這喜樂失得交集中,作為父母,我們該給孩子們什么,讓他們能夠承受這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現代社會,學校所教導的偏重理論,社會所流行的缺乏原則,總是讓人放不下心,因為畢竟自己一生的寄望都在孩子身上。就算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我們也會擔心:做父母的是否盡了心力?
即使是歷史意識淺顯的少數民族,也都珍惜祖先留下來的資源。那么我們呢?從小就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著名的文化古國,只可惜文化不能靠血脈相承,在面對數千年的豐厚資源時,有時反而覺得資產變成了負債。現在,我們應該下定決心改善這種處境了。
文化有“器物、制度、理念”三大層次。器物與經濟條件相聯,配合科技的進步,提升生活的水平。制度是就人們的行為規范而言,從風俗習慣到明文規定的法律,意在維持社會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是指理想與觀念,由文學、藝術、宗教、哲學來保存及發展。其中又以哲學的表達方式最精純、最深刻、最廣延。
我們的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與孟子。孔子生當春秋衰世,禮壞樂崩,天下大亂。他發現復古已不可能,就努力承先啟后,學會五經六藝,提出“仁”的觀念。所謂仁,就是要人從真誠出發,由內心體察自我要求的力量,依此去行善避惡。所謂善,是指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之實現。這種觀念稱為「人性向善」。唯其如此,才可進而鼓勵大家擇善固執,承擔個人在群體中的角色與職責,而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志向也才不至于成為幻想。
因此,學習儒家,首重真誠。真誠是人生快樂的源頭活水,所以孟子會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要真誠,則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沛然莫之能御。至于落實行善的方法,則須考慮“內心感受、對方期許、社會規范”三點,以聰明而有效的途徑抵達人我關系的美好境界。孟子學識淵博,口才令人激賞,留給后人的名言佳句不可勝數。他堅持人生的高尚理想,在不妥協的言行中,處處彰顯了人格的尊嚴與行善的價值。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與莊子。老子的時代比孔子稍早,他是周朝的圖書館長,對于人間政治的興衰已有深刻的覺悟,所以不再計較如何振興禮樂或倡導仁義。他要為人們找到一勞永逸的安頓方法。他提出了“道”。“道”是萬物的起源與歸宿,而萬物的變遷發展也無不依循“道”所安排的路線。目光轉向人間,一切煩惱及痛苦都是人的小智巧與小手段所造成的后果。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有明白“道”是什么,再從“道”來觀看萬物,才會孕生大智慧,得享大平安。
莊子的思想有如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他的文字則似行云流水,自在無礙。這一切都源自他對“道”的親切體悟。人生的際遇,他用“不得已”三字概括之。其意為:當各項條件成熟時,人不妨順其自然。因此,判斷自身各項條件的狀況如何,就成為高難度的挑戰了。通過這一關,就是“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立即海闊天空,展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無限妙境。學習莊子,單是聽他說故事,就足以激發創意,感受人生值得細細品味。
以上所說的儒家與道家,是所有以中文為母語的人的共同資產,更是中華文化理念中的精華成分。由于時空的落差,語文及觀念的原始活力顯然需要一個復蘇的機緣,而這正是學者的天職所在。我們的目標是:讓先哲的每一句話都顯得通順暢達,使他們的思想成為引導我們行動的指標,而他們的精神可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在新世紀后現代的各項考驗中,不但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并且保證了推陳出新的無比樂趣。
年輕時欣賞孔子與孟子,成年以后品味老子與莊子,如此雙軌配合,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父母若是想到傳家之寶,除此之外,還能有更好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