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學儒家,活得自信;四十歲學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歲學點易經,樂天知命。“易”是萬變,“經”是常法,《易經》闡述的就是如何看待多變的人生和世界。
大頭思想食堂-傅佩榮老師授課時間5月28日@上海 傅佩榮
1950年生,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四十歲前研讀儒家,四十歲后專攻道家,五十歲后研究易經。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哲學與人生》《易經入門》《西方哲學史》等專業著作一百余種。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堅持手寫稿子了,傅佩榮老師是一位,他每小時至少寫一千字。“我知道自己的弱點,做事很執著。”業余時間,除了和家人聚會,他也愛電影和音樂。
“我喜歡善惡分明的,有劇情的,比如《魔戒》。”他饒有興致地跟我們說起魔戒的由來,“那是從柏拉圖的《對話錄》里來的,牧羊人找到棺材里過去國王的戒指,一轉身,人就不見了。”二十幾年前,他無意間聽到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Andrea Bocell(安德利亞·波切利)的音樂,從此迷上歌劇。
安德利亞·波切利,意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
弱點讓人更珍惜才華
傅老師如今以幽默風趣、侃侃而談聞名,但早些年,他甚至連一段完整的話都說不完整。八歲時,他家搬來一戶鄰居,其中有個小孩說話口吃,幼時的傅佩榮調皮不懂事,模仿他說話,沒想到一學就會,從此自己也成了口吃,講話磕磕巴巴。一直到九年后,他參加了一個民間的“口吃矯正班”,才逐漸改善,但是站在講臺上自由抒發議論,卻已經是念完耶魯博士以后的事了。
因為早年的口吃,傅佩榮特別珍惜說話的機會。
長期的“只能聽,不能說”,使他常常思考并領悟了“怎么說,別人才愿意聽,才聽得懂”。所以他喜歡用比喻、故事、案例、笑話來上課。
談及學習國學的經歷,傅佩榮說他小時候剛接觸國學時,老師上課都是按照朱熹的注解來講解,聽上去很教條,讓人無法領會這些文字真正的意思。無奈迫于考試的壓力,大家只能硬著頭皮背下來。那時候的傅佩榮和身邊大多數同學一樣,也覺得國學既枯燥又難懂——
直到遇見方東美先生。他用八個字形容方先生的課,“天馬行空”“畫龍點睛”,從柏拉圖、黑格爾到儒家、道家,信手拈來如數家珍。
傅佩榮說《四大圣哲》是影響他最深的書
所以,是否能真正領會國學,傅佩榮覺得這還要看機緣。“如果機緣讓你聽到某些關于國學的真知灼見,打動了你,那我建議你繼續找國學的書去看,看懂它,并且試著去實踐。假如你只知道捧著孔孟老莊的原文念,很難這對生活有什么真正的意義。”
巴九靈對話傅佩榮巴九靈:什么是國學?看似玄而又玄的國學和我們的人生有什么關系?
傅佩榮:所有古人留下來的有文字記載的都是國學,但是這樣的國學內容有好有壞,我們要去蕪存菁,才能對自己有所幫助。
國學不能離開人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從人生里提煉出來的。孔孟是和當事人對話,老莊也是從生活經驗里總結出來的智慧。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網絡這么發達,人人都好像在忙著獲取信息和知識,生怕一不小心就與這個世界脫節,但真正關注智慧、尋找智慧的人卻少了。
智慧與知識有很大的不同,智慧關乎一個人處世的態度,以及他能否靈活運用生活的哲學。孔子、老子以及先秦諸子的國學經典中就蘊藏著這樣的智慧,這就是國學對于今天的意義之一。
傅老師寫給大頭思想食堂的寄語巴九靈:您四十歲前研讀儒家,四十歲后專攻道家,五十歲后研究易經。為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您的學術中心會發生這樣的轉變?
傅佩榮:四十歲前算中年,投入社會工作都很積極,適合學儒家,特色是要把個人生命發展投入社會。人到中年有改變,發現善惡未必有報,會灰心,開始學道家,會從整體來看事物,把生命和宇宙萬物看做整體,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有道的修煉,就不再有情緒反應。五十歲以后,要做出決策,這很難,就要學到易經的象術、占卦部分。
巴九靈:您個人崇尚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閑時會算卦么?易經的根本是什么?
傅佩榮:我個人崇尚跟人相處用儒家,跟自己相處用道家。我會三個月算一次自己的時運,易經的根本在于透過對天道的了解來安排人道。
巴九靈:老莊之道常被視為一種消極與避世,您怎么看?
傅佩榮:
道家其實是教我們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什么叫整體呢?比如我今天事業失敗了,但將來還有可能成功;反之,眼前這一刻我是成功了,但將來仍然有可能失敗。把人生當整體來看,你在失敗時就不會氣餒,在成功時也不會過分得意,人心就會感到平靜與安頓,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不容易抑郁。
所以我常說,三十歲學儒家,活得自信;四十歲學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歲學點易經,樂天知命。“易”是萬變,“經”是常法,《易經》闡述的就是如何看待多變的人生和世界。當然我說的這幾個階段也不是絕對的,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衡量。
易經八卦圖巴九靈:有些人追捧國學是為了獲得一種“心靈雞湯”式的安慰或鼓勵,甚至還有不少人把國學當作“成功學”來解讀。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傅佩榮:當你感到疲憊時,喝一碗別人準備好的雞湯,可能很快會覺得精力充沛,但沒過多久你又會感到饑餓和疲憊。時間一長,喝得太多,肯定會覺得膩,甚至感覺不到它的作用。這就是“心靈雞湯”的特點。
國學對現代人的意義肯定不是一碗“心靈雞湯”這么簡單,今天我們對國學的學習和傳承,最終也不是為了尋求一時的精神提振,或為了獲得淺層次的勵志。至于成功學,要知道孔子在他的時代,曾經被當作喪家犬;孟子周游列國之后,還是回到了老家;老子認為,全天下人都不懂他的話;莊子甚至覺得,天下沒有能跟他對話的人。以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話,他們在當時都不算成功。
所以要想迅速獲得所謂的成功技能,我建議還是趁早遠離國學吧。學國學的孩子們
巴九靈:您在大頭思想食堂5月28日的課堂里,會跟企業家學員們分享些什么?
傅佩榮:我會帶大家“讀懂易經”。易經位居十三經之首,在年代上極為悠遠,在內容上深奧難解。我會從介紹《易經》的由來,卦象等知識,以通俗易曉的語言解讀這一傳統經典,讓現代人更方便地接近和欣賞古人的智慧,并可以付諸實踐。
《易經》提示我們人生有可測與不可測的部分,同時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選擇機會。我們應當全面客觀地認識《易經》,學會其中的方法和智慧,以清醒的理性與負責的態度去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