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
經濟學家、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樊綱教授認為,創新應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新本身,這是就內容而言;第二階段則是對創新的應用與延伸。
鼓勵創新也需要機制
樊綱教授近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
經濟學、制度
經濟學,經常就各種
經濟政策問題向政府各部門提供咨詢、建議等服務。3月17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樊綱教授對中國創新談了自己的看法。
樊綱說,中國
經濟增速放緩,面臨著很多問題。大家都在思考,中國的未來該如何走,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到底會不會在中國出現。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
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如何避免?樊綱認為根在創新。
創新,不只是教育的問題,也不只是人才的問題,還涉及到機制、體制,比方說資本
市場的健全、比方說政府政策的支持等。樊綱認為,在接下來的20年里,美國會繼續成為世界領先的創新國家。因為美國有一套完整的創新機制和架構,能夠激發和鼓勵民眾創新。
樊綱強調,鼓勵創新,不是簡單地拿出一些錢獎勵創新者,更應該建立一套系統的機制,使創新變得持續、持久。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創新方向不同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情不同,談創新,二者應該各有側重,不能照搬。
樊綱說,一個貧窮的國家要擺脫貧困,需要時間。中國剛剛走出窮國陣列,只有30多年的發展歷程,這如何跟美國比?美國是一個高收入國家,而且美國的創新能力非常雄厚,我們都希望達到美國的水準,但是這樣的理想是不可能一夜之間實現。
樊綱指出,創新不僅僅是指技術創新,它包括很多內容,例如商業模式的創新。很多企業之所以成長,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新技術,而是因為他們有了新的業務模式。阿里巴巴沒有自己的新技術,他們是用了別人的技術,創造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最后獲得成功。
樊綱解釋,自我創新,發明出專利,這只是創新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這個新技術的溢出效應以及在
市場上的延伸。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自我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更應該努力的方向是第二階段的創新,要更關注創新技術的應用與延伸。
中國對創新的應用重視得還不夠
樊綱認為,當前中國對內容創新提倡了很多,但是對創新的應用重視得還不夠。例如,物聯網和分布式發電這兩種業態在中國發展得并不充分。
如果一個物體和另外若干物體聯系起來,就是一個物聯網,它是創新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物聯網可以極大地提高能源、物品和
生產的效率。例如滴滴打車,每一個出租車都有一個傳輸器,打車的人可以清楚知道附近出租車的狀況。還有一種手機應用APP,可以把手機和空調聯系起來,通過它來開啟和關閉家里的空調。
分布式發電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業態。每一個家庭,甚至每一輛車都可以成為一個發電機。這項成果,最主要得益于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光伏發電是可以彎曲的,柔軟性很強,是高效的發電方式。
我國在光伏方面的產能有些過剩,在國內的應用還是十分有限。長久以來,我們只重視
生產而忽視了技術的應用。但在德國所使用的電力中,有30%是由家庭通過光伏發電裝置或者風力發電來提供的。
樊綱認為,我們迫切需要將改革應用到實處,這就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