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弄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現在有很多關于親子交流的書籍,各種活動、訓練、游戲目不暇接,搞得個個父母看了都覺得“不稱職”----
“我沒有那么多時間給孩子講故事!”
“我從沒有陪孩子搭過積木!”
“這些家庭游戲,我們似乎都沒有玩過!”
而且越看越覺得焦慮,好像父母不給孩子讀故事、不訓練孩子、不與孩子做游戲,孩子就可能不健康,就可能影響某種"商"(如"智商"、"情商")的發 展。于是,父母心理壓力很大,既怕"少交流",又怕"錯交流",無所適從。結果把最重要的都忘了--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的孩子需要我們做些什么呢?
所以,在您走入家門前,請不要象去超市購物似的,列一張清單: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果這樣,結果多數是--
“我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剛看了兩頁書就不行了!”
“他根本就不愛聽故事!”
“我說什么,他總是不聽,總要我按他說的做!”
.....。.
我們很難回憶起3歲前我們自己是怎樣需要父母的,所以要真正弄明白現在的孩子需要什么的確很難,那么就先放下我們的育兒理論與技巧,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吧--
“媽媽,我今天搭了一個好高好高的樓房!”
“爸爸,我想聽故事!”
“媽媽,抱抱!”
“哇....。.哇....。.”
聲音、動作、姿勢、語言、表情足以表達寶寶的需要,只要你肯仔細聽,欣賞地、帶著好奇地聽。當然,你可以提出你的設想或建議,“寶寶,想不想聽媽媽 講故事啊?”“媽媽今天給你帶來了一本很好看的書,想不想看啊?”“強扭的瓜不甜!”所以,交流以自愿為原則,如果孩子喜歡先搭積木、再聽故事,干嘛非得 按你想的先聽故事、再搭積木?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教孩子什么,就更要懂得如何“吸引孩子”了!